第329章 人肉灌汤包(上)
六月的上海像一口密不透风的蒸笼,傍晚的热浪裹着油烟味涌过街角,把“老上海灌汤包”的招牌熏得发亮。店门口排着绕三圈的长队,蒸腾的热气里飘出浓郁的肉香,混着醋碟的酸,在人潮里织成一张勾人的网。老板刘建军站在柜台后数钱,指缝里还沾着没擦净的油星,眼角的笑纹里藏着精明——这家开了十年的老店,最近生意好得离谱,尤其是招牌灌汤包,每天不到晌午就卖断货。
没人知道,那些让食客赞不绝口的“新鲜肉馅”,正藏着一个见不得光的秘密。
同一时间,三公里外的垃圾分拣站。拾荒老人陈阿婆佝偻着背,用铁钩扒拉着刚运来的黑色塑料袋。馊水顺着袋角往下滴,在地面积成一滩黏腻的水洼。“现在的人啊,真是浪费。”她嘟囔着,钩住一个鼓鼓囊囊的袋子往回收,“这肉看着还新鲜呢,就这么扔了……”话音未落,铁钩划破的袋口滚出一块暗红的肉块,上面还沾着几根苍白的筋。陈阿婆皱眉去捡,指尖却触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是一节断指,指甲修剪得整齐,还透着淡淡的粉色。
“啊——!”凄厉的尖叫撕破了分拣站的嘈杂。陈阿婆连滚带爬地后退,手里的铁钩“哐当”落地,眼睛死死盯着那节混在肉块里的断指,浑浊的瞳孔里炸开恐惧,“杀人了……杀人了啊!”
刑警队的电话是在凌晨三点响起的。郑丹妮刚合上眼,梦里还飘着灌汤包的香味——郝婧怡昨天带了两笼,说要给熬夜查案的弟兄们加个餐。刺耳的铃声把她拽回现实,她抓过手机,郭爽的声音带着急促的喘息:“丹妮姐,快去城郊垃圾站!发现人体组织,初步判断是女性,断指、碎肉,装在三个黑色塑料袋里。”
警车呼啸着穿过空荡的街道,郑丹妮揉着发沉的太阳穴,副驾驶座上的蒋舒婷正在翻资料:“最近没接到人口失踪报案,但三天前有个家长报过女儿失联——李晓雅,19岁,大学生,在‘老上海灌汤包’打暑假工,三天没回宿舍,电话也关机了。”
“灌汤包店?”郑丹妮猛地坐直,脑子里闪过郝婧怡昨天递来的包子,面皮白净,褶子整齐,咬开时溅出的汤汁油亮亮的。胃里突然一阵翻滚,她推开车窗,夜风灌进来,带着垃圾站特有的酸腐味。
警戒线已经拉起,蓝色的帐篷在路灯下泛着冷光。王奕蹲在证物袋前,白色防护服上沾了些污渍,口罩上方的眼睛正盯着那节断指。她手里捏着个小小的笔记本,封面上贴着周诗雨的贴纸,边角被反复摩挲得发卷——那是她记验尸笔记的本子,扉页上写着偶像的话:“哪怕在黑暗里,也要记得光的形状。”
“断指属于女性,年龄约18-22岁,指骨切口不平整,有反复切割的痕迹,应该是被钝器砍断的。”王奕的声音透过口罩传来,冷静得像手术刀,“肉块边缘有脂肪层,肌肉纹理清晰,处理得很‘干净’,不像是随意肢解。看组织新鲜度,死亡时间不超过72小时。”她用镊子夹起一块肉,对着灯光看,“上面有淡淡的香料味,不是一般的调味料,像是……八角和桂皮?”
蒋舒婷突然“哇”地一声捂住嘴,冲到旁边干呕起来。郑丹妮拍着她的背,目光扫过三个黑色塑料袋——每个袋子里的肉块都切得大小均匀,像是刻意处理过。“凶手很懂怎么处理‘食材’。”她低声说,指尖有些发凉,“联系技术队,查最近三天垃圾站的监控,重点看谁扔过这种黑色塑料袋。另外,去查‘老上海灌汤包’,尤其是那个叫李晓雅的女孩。”
天刚亮,郝婧怡和张昕就带着搜查令走进了灌汤包店。蒸笼的热气还没散,刘建军系着油乎乎的围裙,正指挥店员揉面,看见穿警服的人进来,脸上的笑僵了一下,随即又堆起来:“警官同志,早啊!是来吃包子的?今天的馅特别新鲜……”
“我们找李晓雅。”郝婧怡亮出证件,目光扫过店里的员工——都是些中年男女,没有年轻女孩的身影。
“晓雅啊?”刘建军挠挠头,眼神躲闪,“她三天前就辞职了,说家里有事,急急忙忙走的,连工资都没结呢。”
张昕注意到他围裙袖口有块暗红的印记,像是没洗干净的血渍。“她什么时候走的?具体几点?和谁一起?”
“这……”刘建军的额头冒出汗,“我记不清了,那天挺忙的,晚上关店她才说要走,我就让她赶紧回去了。”
后厨的蒸笼还在冒热气,姜杉掀开盖子,雪白的包子在笼屉里挤着,肉香扑面而来。她戴着手套拿起一个,捏了捏面皮,忽然皱起眉——馅里的肉粒比平时吃的更碎,仔细看,还能发现一丝极细的白色筋络。“老板,你这肉馅是每天现做的?”
“那当然!”刘建军提高了声音,像是在掩饰什么,“我们店讲究新鲜,每天凌晨去市场买肉,现绞现调,绝对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