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力思想 作品

第4章 时空锚点

陈青禾的登山靴踩在凝结着霜花的青石板上,发出细碎的咯吱声。他抬手抹去睫毛上凝结的白汽,视线越过眼前蒸腾的雾气,望向那片被上古传说笼罩的瑶池。这里是昆仑山脉深处鲜为人知的秘境,终年云雾缭绕,气温低得仿佛能冻结时间,与外界的盛夏判若两个世界。

作为古气候学与神话考古双料博士,陈青禾对这片土地的痴迷远超常人。背包里装着便携式光谱分析仪和星图记录仪,这些现代科技设备与他身上这件仿汉代样式的登山服形成了奇妙的反差。他此行的目的并非普通的科考——三个月前,他在敦煌藏经洞出土的唐代残卷中发现了一段晦涩的记载,描述西王母瑶池每逢“九星连珠”之际,便会出现“光阴倒流,往者复现”的奇景。而根据最新的天文测算,未来七十二小时内,太阳系将迎来一次罕见的九星连珠天象。

“东经93.7度,北纬35.6度,海拔5218米。”陈青禾对着腕上的北斗定位仪报出数据,指尖在冷空气中划过一道白雾,“气压612百帕,相对湿度82%,风速……三级东风。”

他深吸一口气,冰冷的空气灌入肺叶,带来一阵清冽的刺痛。瑶池的轮廓在雾气中若隐若现,湖面如镜,倒映着铅灰色的天空,岸边的岩石上覆盖着一层常年不化的薄冰,冰面下隐约可见墨绿色的水草静止不动,仿佛被时间遗忘在某个瞬间。

按照残卷记载,瑶池的中心有座天然形成的玉台,传说中西王母宴请诸神的地方。陈青禾踩着湖边的碎石缓慢前行,每一步都异常谨慎。这里的地磁异常强烈,指南针在进入山谷后就彻底失效,只能依靠卫星定位和古老的星图对照前进。

突然,他的脚步顿住了。

距离岸边约十米的水面上,漂浮着一层薄薄的、泛着七彩光泽的雾气。那雾气不像普通水汽那样随风飘散,反而呈现出一种诡异的静止状态,如同凝固的彩虹。更奇怪的是,当他试图用相机拍摄时,取景器里显示的只是一片普通的白雾,完全捕捉不到那种瑰丽的色彩。

“这是……蜃景?”陈青禾皱眉思索,从背包里取出光谱仪。仪器的探头刚靠近那片雾气,屏幕上的数值就开始疯狂跳动,原本稳定的波长曲线变成了杂乱无章的锯齿状。

就在这时,一阵细微的水声引起了他的注意。不是风吹过水面的声音,而是某种……重复的、有规律的响动。他屏住呼吸仔细聆听,那声音像是有人在不远处的水面行走,一步,两步,停顿,然后又回到起点,重复着同样的节奏。

陈青禾心头一紧,握紧了登山杖缓缓绕过去。绕过一块巨大的冰碛岩后,眼前的景象让他瞬间僵在原地——空无一人的湖面上,那片七彩雾气正以肉眼可见的频率轻微波动,每波动一次,水面就会泛起一圈对称的涟漪,仿佛有个无形的人正在那里重复踱步。

“时间回环……”他喃喃自语,心脏不受控制地加速跳动。唐代残卷中的描述突然变得无比清晰:“瑶池之水,遇九星贯天则生异象,时如环佩,往复不息,入其域者,见往世今生。”

他试探性地向前迈出一步,脚刚踏入雾气笼罩的范围,就感到一阵强烈的眩晕。周围的景物开始扭曲变形,湖面的倒影变得模糊不清,耳边传来无数重叠的声音——风声、水声、还有……自己的呼吸声,仿佛有无数个陈青禾同时站在这里。

当眩晕感消退时,陈青禾发现自己依然站在原地,但周围的景象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岸边的冰层似乎融化了少许,露出低头看向自己的登山靴,鞋底沾着的明明是白色冰晶,此刻却变成了暗红色的泥土。

“刚才的脚印……”他猛地回头,身后的石板路上空空如也,自己一路走来的脚印消失得无影无踪。更诡异的是,当他再次看向湖面时,那片七彩雾气中竟然隐约浮现出一个人影。

那人影背对着他,穿着一件样式古朴的深色长袍,身形与他极为相似。陈青禾的心跳几乎停滞,他下意识地抬手摸向自己的脸,指尖传来的冰冷触感无比真实。

人影缓缓转过身来。

四目相对的瞬间,时间仿佛真的停止了。

雾气中的人有着与陈青禾一模一样的面容,但眼角的皱纹和鬓边的白发诉说着岁月的流逝。那双眼睛里没有惊讶,只有一种历经沧桑的疲惫和了然,仿佛早已知道这场跨越时空的相遇。

“三千年……”未来的陈青禾嘴唇微动,声音沙哑而遥远,像是从很深的时空隧道中传来,“终于等到这个节点了。”

陈青禾张了张嘴,却发不出任何声音。巨大的震惊让他失去了语言能力,他只能呆呆地看着对面那个苍老的自己,看着那双眼睛里映出的星辰变幻。

未来的陈青禾缓缓抬起手,掌心托着半块青铜哨片。那哨片约莫手掌大小,边缘并不平整,显然是从完整的器物上断裂开来的,表面刻满了细密的星轨图案,在雾气中散发着幽幽的青光。

“拿着它。”未来的自己声音急切起来,向前伸出手。随着他的动作,周围的雾气开始剧烈翻涌,七彩光芒变得越来越黯淡,仿佛这个时空裂隙正在快速闭合。

陈青禾下意识地伸出手,当指尖触碰到青铜哨片的瞬间,一股刺骨的寒意顺着手臂蔓延全身。哨片上的星轨图案突然亮起,无数光点沿着纹路流动,在他眼前组成了一幅复杂的星图,其中最明亮的七颗星连成一线,指向北方的天空。

“不周山……”未来的声音在他脑海中炸响,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找到不周山断口的维度锚!只有那里能稳定时空裂隙,否则……”

话音未落,剧烈的震颤突然袭来。湖面掀起巨浪,七彩雾气如同破碎的玻璃般炸裂开来,未来的身影在强光中迅速变得透明。陈青禾死死盯着那张与自己如出一辙的脸,看着他最后望向自己的眼神——那里面有警告,有期盼,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悲哀。

“记住!星轨对应紫微垣……”

最后几个字消散在剧烈的时空震荡中。陈青禾感到一股巨大的力量将自己向后拉扯,眼前的景象天旋地转,耳边充斥着尖锐的嗡鸣。他死死攥着那半块青铜哨片,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

当一切恢复平静时,他发现自己仍然站在瑶池岸边,脚下是凝结着霜花的青石板,周围的雾气变回了普通的白色,湖面平静如初,仿佛刚才的一切只是一场荒诞的梦。

但掌心传来的冰凉触感和指尖残留的青铜锈迹告诉他,那不是梦。

陈青禾缓缓摊开手掌,半块青铜哨片静静躺在掌心。哨片的边缘还残留着新鲜的断裂痕迹,显然是不久前才被分开的。表面的星轨图案在自然光下并不显眼,需要凑近了才能看清那些细密的纹路,像是用某种特制的工具精心雕刻而成。

他颤抖着将哨片举到阳光下,透过光线可以看到内部隐约有金属光泽流动,绝非普通的青铜材质。用指甲轻轻刮过星轨纹路,没有任何粉末脱落,反而感到一种温润如玉的质感。

“时间回环……维度锚……”陈青禾低声重复着这两个词,心脏依然在胸腔里狂跳。作为研究古神话的学者,他对“不周山”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山海经》记载:“不周之山,北望诸毗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传说中不周山是支撑天地的巨柱,被共工怒撞断裂后,天地倾斜,日月星辰移位。

但“维度锚”是什么?这个词从未出现在任何古籍记载中,听起来更像是现代物理学的术语。难道在未来的三千年里,人类对上古神话的解读已经上升到了维度层面?

陈青禾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坐在岸边的岩石上,从背包里取出笔记本和放大镜,开始仔细研究这块青铜哨片。他首先注意到的是断裂的边缘——断面非常平整,呈现出规则的锯齿状,不像是自然损坏,更像是被人用特殊工具精确切割开来的。

“另一半在哪里?”他喃喃自语,用指尖抚摸着断裂处,“未来的我把完整的哨片分成了两半,这半给了我,那另一半……”

放大镜下,星轨图案的细节清晰地展现出来。陈青禾很快发现,这些星轨并非随机绘制,而是对应着特定的天文坐标。他认出其中几组熟悉的星图——北斗七星的位置被特别突出,紫微垣的轮廓清晰可见,甚至还有几颗已经消失在现代天空中的古老亮星标记。

“这是……史前星图?”陈青禾心中一动。现代天文学认为,由于岁差现象,地球自转轴的指向会周期性变化,导致天空中的星图也随之改变。通过比对星轨位置,他可以大致推算出这幅星图对应的年代。

他取出随身携带的星图软件,将哨片上的星轨图案逐一输入。当最后一组坐标输入完成后,屏幕上显示出的结果让他瞳孔骤缩——这幅星图对应的年代,正是传说中共工怒撞不周山的时期,距今约四千三百年前!

“原来如此……”陈青禾恍然大悟,“这不是普通的星图,而是定位图!它标记的不是天空中的星辰位置,而是地面上的某个地点!”

他顺着星轨的指向在地图上寻找,发现所有线条最终都汇聚到一个点——昆仑山脉东段的某个区域,那里至今仍是地质活动频繁的无人区,也是现代地质学家推测的远古造山运动活跃地带。

“不周山断口……难道就在那里?”

陈青禾站起身,望向北方云雾缭绕的山峦。阳光穿透云层,在雪山顶上投下金色的光斑,仿佛在为他指引方向。他知道,从这一刻起,自己的人生轨迹已经彻底改变。这场跨越三千年的时空对话,这个来自未来的警告,将把他引向一条未知的道路。

他小心翼翼地将青铜哨片收好,放进贴身的防水袋里。指尖残留的冰凉触感仿佛还在提醒他那场短暂而震撼的对视,未来的自己眼中的疲惫和决绝让他感到一阵心悸。三千年后的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必须找到维度锚?时空裂隙又意味着什么?

无数疑问在脑海中盘旋,但陈青禾知道现在不是纠结这些的时候。当务之急是找到不周山断口,弄清楚维度锚的真相。他看了一眼腕上的定位仪,距离九星连珠的天象还有不到两天时间,他必须在那之前做好准备。

收拾好背包,陈青禾最后看了一眼平静的瑶池。湖面倒映着天空的流云,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但他知道,这片看似宁静的湖水之下,隐藏着足以颠覆认知的时空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