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海洋 作品

第267章 厉兵秣马 谋定待战\(第2页)

双方都在争分夺秒、紧锣密鼓地进行战前准备,太平洋上的战云愈发浓密厚重,仿佛一块沉甸甸的铅板,压在每一个人的心头。每一阵海风的吹拂,都仿佛带着大战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息,让人感到压抑和不安。德军深知,火奴鲁鲁岛的美军防御固若金汤,犹如一座难以攻克的堡垒,若想成功进攻,必须精心策划,制定出万无一失的战略方案。为此,他们组织了多次高级军事会议,将领们身着笔挺的军装,神情严肃地围聚在巨大的作战地图前。地图上,火奴鲁鲁岛的地形、美军的防御工事以及德军的战略规划等信息密密麻麻地标注其上。将领们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且紧张的讨论,每个人都试图提出最完美的进攻方案。

最终,一份详尽且周密的多路进攻计划在众人的智慧碰撞中敲定。第一路进攻部队,由美裔德军担任先锋。鉴于他们对美军作战风格和战术思维较为熟悉,深知美军的优势与弱点,他们将在夜色的掩护下,如同鬼魅般悄然行动。乘坐登陆艇从火奴鲁鲁岛西侧海滩发起突袭,此处地形相对平坦,虽有美军精心布置的防御工事,但美裔德军凭借对美军防御习惯的深入了解,制定了一套独特的战术。他们计划先派出侦察小组,趁着夜色的掩护,小心翼翼地接近美军防线,用先进的探测设备寻找防御的薄弱点。而后,突击队员们携带小型但威力巨大的爆破装置,如敏捷的猎豹般迅速冲向铁丝网和雷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精准地炸开通道,为后续部队开辟出一条血路。一旦登陆成功,他们将以最快的速度向内陆推进,如猛虎下山般迅速占领附近的高地,利用高地的有利地形,建立起坚固的临时据点。在据点内,他们将迅速布置防御工事,与后续登陆部队紧密协同,逐步扩大战果,像一把楔子一样,深深插入美军的防线。

第二路进攻部队以日裔德军为核心力量,从火奴鲁鲁岛北部海岸发起进攻。北部地区多山地和丛林,地形复杂,南洋土着部队在此处的防御可能相对松散。日裔德军凭借着在丛林作战方面的卓越技巧和坚韧不拔的耐力,制定了一套独特的作战计划。他们将借助夜色的掩护和复杂地形的遮蔽,如同幽灵般悄然潜入。先派遣一支精干的侦察小队,他们如同丛林中的黑豹,悄无声息地摸清南洋土着部队的岗哨分布、防御设施的位置以及巡逻路线。而后,主力部队在夜幕的掩护下,利用近战武器和轻便但高效的轻型火炮,发动突然袭击。他们如疾风骤雨般迅速突破防线,而后沿着山间小道,如灵活的游蛇般迅速穿插,切断美军与南洋土着部队之间的联系。通过这种方式,打乱美军的防御布局,为后续全面进攻创造有利条件,如同在敌人的防线中撕开一道大口子。

第三路进攻部队由德国本土精锐组成,负责正面佯攻。这一路部队配备了强大且令人胆寒的火力,包括重型坦克、大口径火炮等。他们将在黎明时分,当第一缕阳光尚未完全照亮海面时,从火奴鲁鲁岛南侧海滩展开大规模进攻。重型坦克如钢铁巨兽般冲在前方,履带碾压着沙滩,发出震耳欲聋的声响。它们用强大的炮火,如愤怒的雷霆,对美军的防御工事,如碉堡、掩体等,进行无情的摧毁。同时,部署在海上的舰载火炮也将全力开火,炮弹如雨点般倾泻在美军前沿阵地,进行覆盖式轰炸。这一路佯攻的目的在于制造出强大的声势,让美军误以为此处是德军的主攻方向,从而分散其对西侧和北侧的防御力量,为其他两路部队的进攻创造有利机会。

空中支援方面,德军将出动大量战斗机和轰炸机,形成强大的空中打击力量。战斗机如同天空中的雄鹰,以其卓越的机动性和强大的火力,夺取制空权。它们在空中与美军的防空力量展开激烈空战,驱散美军的战机,为轰炸机创造安全的投弹环境。轰炸机则如死神的使者,携带大量重磅炸弹,对火奴鲁鲁岛美军的指挥中心、弹药库、兵营等关键设施进行精确轰炸。炸弹如流星般落下,在目标区域爆炸,掀起巨大的蘑菇云,试图彻底打乱美军的指挥系统和补给线,使其陷入混乱。

后勤保障上,德军在莫开里岛的码头和基地全力运转,如同人体的心脏和血管,为前线部队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养分。运输船如忙碌的工蜂,往返于补给基地与莫开里岛之间,将大量的弹药、种类丰富的食物以及完备的医疗物资及时运抵。医疗团队如同战场上的白衣天使,随时待命,在前线附近设立临时医疗站。医疗站内,各种医疗设备一应俱全,医护人员严阵以待,确保受伤士兵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且有效的救治,为战斗中的士兵们提供坚实的后盾。

计划制定完毕,各部队紧锣密鼓地进行战前准备。美裔、日裔德军以及德国本土精锐部队纷纷投入到针对性极强的训练中。他们在模拟的战场上,反复演练各自的作战任务和行动路线。美裔德军着重练习在夜间突袭中的协同作战和对美军防御工事的突破技巧;日裔德军在丛林中进行高强度的实战模拟训练,熟悉如何在复杂地形下迅速穿插和与敌人展开近战;德国本土精锐部队则在海滩上进行大规模的火力演练,确保在正面佯攻中能够准确有效地打击敌人。莫开里岛,这座已成为德军进攻前沿的岛屿,被大战将至的紧张氛围所笼罩,每一个士兵都能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硝烟味。所有人都在等待着进攻号角的吹响,一场激烈且残酷的岛屿攻坚战已然如箭在弦,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