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声不甘的夏竹 作品

第340章 人有两面性

易传宗索性不再纠结,觉得两人交往,合得来便继续,合不来就分开,只要问心无愧就好。 他觉得这辈子身处官场,自己的人生信条便是做个好人,勤奋做事,秉持“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理念。

他认为,那些小肚鸡肠、睚眦必报、唯我独尊、自以为是的人,心胸格局如此狭隘,且不说做不成什么大事,就算勉强做成点事,距离惹出事端也为时不远了。这样的人,又怎能为官,造福一方百姓呢?

所以说,人总得有所敬畏。怀有敬畏之心,做事便会有所忌惮,时刻约束自己,不做出格之事,如此自然能够善始善终。

易传宗想到这,感觉越想越觉得有些好笑,于是低下头,继续书写今天的工作信条,同时忙着准备各类宣传语,工作十分忙碌。

此时,叶云龙坐在吉普车上,透过后视镜看到易传宗在后面摆手,姿势依旧和以往一样。

起初,叶云龙觉得易传宗这类像知识分子口中所说学了君子六艺的人,在战场上根本派不上用场,不过徒有其表罢了。

他一直认为那些知识分子,尤其是白面书生,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可临阵杀敌时却吓得浑身哆嗦,连一个敌人都杀不了,因此本就看不起这类人。

叶云龙第一次见到易传宗,那时易传宗还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在爷爷的教导下刚学会吹笛,在领导面前表演时,深受夫人关爱。

当时,叶云龙远远望见,一开始心里满是不屑,可不知为何,内心深处又有些羡慕,心想若自己家中也有如此疼爱自己的长辈,或许就不必来参军了。

后来在街道办,叶云龙、夫人以及易传宗再次相见,他发觉易传宗比自己想象中白面书生模样的人还要俊俏几分,且说话做事谨言慎行,很有自己的一套理论。

再次相见,他还看到易传宗又哄又权着夫人,这位夫人本是个睚眦必报、唯我独尊、自以为是、心胸狭隘,说话做事唯我独行的人,可易传宗却能哄得夫人开怀大笑,即便踩到夫人雷点,夫人也没对他发怒,反而比以前更青睐有加。

他以为领导看在他爷爷留下的人脉以及他爷爷立功的份上,也对他照顾颇多。

后来,晚上叶云龙听到胡同志、纪同志和卓同志说要与京大学姐学哥们相聚,不知为何,他停下脚步,询问一番后,受邀跟着一起去了。

到那儿之后,易传宗演奏他自己创作的《北京的金山上》和《英雄的黎明》彻底打动了他。

叶云龙深感,《北京的金山上》的歌词瞬间触动了他的心弦。自参军起,领导便一直带着他,教他读书写字,还安排他不断学习提升,他也因此一直追随领导至今。

“北京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还有那首《英雄的黎明》,这些旋律让他瞬间回想起战场上英勇杀敌的时刻。

实际上,叶云龙本是个心性冷漠之人。他成长的环境中,兄弟姊妹众多,常为一点吃食而争斗。

参军后,他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不放过任何学习机会,这才取得如今较高的成就。他始终对自己有着清晰的认知,明白自身能力如何,也清楚自己的追求,并且守口如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