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闲客 作品

门当户对(尾声)(193)(第2页)

时间不紧不慢地走着。沐晴顺利通过了那所优质公立小学的入学测试。虽然不是李芳理想中的私立双语,但也是重点小学,李芳勉强接受了这个结果,开始兴致勃勃地准备起书包文具。张玉芹则松了口气,开始盘算着小学门口哪家小饭桌干净实惠。

沐阳也到了上幼儿园小班的年纪。张玉芹和王建国坚持把他送进了沐晴当年上的那家小区配套幼儿园。“离家近,老师熟,放心!”张玉芹的理由简单直接。李芳虽觉得幼儿园硬件普通了点,但看着亲家老两口带沐阳带得尽心尽力,孩子也健康活泼,便没再多言。

一个寻常的周末午后,阳光透过落地窗,在光洁的地板上投下温暖的光斑。李芳戴着老花镜,在阳台的小桌上仔细熨烫着沐晴周一要穿的新校服。张玉芹在厨房里忙碌,准备着晚上的饺子馅,收音机里咿咿呀呀地放着吕剧。王建国坐在客厅地垫上,耐心地教沐阳搭一个更复杂的木头城堡。陈志远靠在沙发上,闭目养神,手边摊着一本字帖。沐晴则趴在地毯上,专心致志地给一幅涂色画上色,蜡笔划过纸张发出沙沙的轻响。

王业鹏和陈礼华难得清闲,并肩坐在稍远一点的餐桌旁,面前摊着笔记本电脑和一些文件,低声商量着什么,大概是工作上的事情。

屋子里很安静,只有厨房传来的切菜声、吕剧的唱腔、沐晴涂画的沙沙声,以及王建国偶尔对沐阳的低语。空气里混合着熨斗的蒸汽味、饺子馅的葱香、还有阳光晒暖的木头和布艺的味道。没有争执,没有焦虑,只有一种被岁月浸润过的、略带疲惫的平和。

陈礼华停下敲击键盘的手指,抬起头,目光缓缓扫过这间承载了他们太多悲欢的宽敞客厅,扫过四位专注忙碌的老人,扫过两个天真懵懂的孩子,最后落在身边丈夫专注的侧脸上。王业鹏似有所感,也抬起头,对上她的目光。两人相视一笑,没有言语,却都从对方眼中读懂了那份无需言说的感慨和庆幸。

茶几一角,静静躺着一个有些陈旧的、粉红色的塑料小喇叭——那是沐阳不知从哪里翻出来的、沐晴婴儿时期的玩具。阳光给它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金边。

窗外,济南的秋日天高云淡。楼下传来几声孩童追逐嬉闹的清脆叫喊,遥远得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生活依旧向前,门当户对的故事,在柴米油盐的浸润和代际差异的磨合中,写下了它最平凡也最真实的注脚——没有惊涛骇浪,只有细水长流的坚韧与相守;没有完美的答案,只有在磕磕绊绊中共同摸索出的、属于他们自己的平衡之道。辽东的山货和鲁南的小米,依旧会定期抵达,成为连接两个远方小城与这座省城家庭的、带着泥土芬芳的温情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