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公里以外(六)(107)(第2页)
中午在村委会吃饭时,王新文提出了第一个想法:"我们能不能自己搞品牌?直接对接超市或者电商?"
村支书苦笑:"年轻人,想法是好的。但注册商标要钱,设计包装要钱,找销路要关系...我们哪有这些?"
"县里可以牵头啊。"王新文转向刘大姐,"如果能统一品牌、统一包装,再联系几个销售渠道..."
刘大姐扒拉着碗里的米饭:"以前试过,没成。没人懂这些。"
回程的路上,王新文一直盯着窗外的柑橘园。他突然意识到,这或许是他证明自己价值的机会——市场营销正是他的专业所长。
当晚回到宿舍,王新文立刻打开电脑开始查资料。临江柑橘品质优良却卖不上价的问题,核心在于品牌建设和销售渠道。他熬了个通宵,做出了一份详细的方案:注册"临江蜜橘"商标,设计统一包装,建立电商销售平台,同时联系省城超市直供。
第二天一早,他顶着黑眼圈把方案交给牛局长。牛局长翻看了一会儿,眉头渐渐舒展。
"有点意思,"她最后说,"但需要多少钱?"
王新文早有准备:"前期投入大约十万,包括商标注册、包装设计和电商平台搭建。如果效果好,明年可以扩大规模。"
"十万..."牛局长沉吟片刻,"我去找县长要钱。你负责具体落实。"
令王新文意外的是,县长对这个方案很感兴趣,不仅批了十万经费,还额外给了五万作为宣传费用。接下来的两周,王新文忙得脚不沾地——跑商标局,联系设计公司,搭建简易电商网站,甚至亲自上阵拍摄宣传视频。
"没想到你还有这两下子。"陈明看着王新文剪辑的视频,由衷赞叹。
王新文笑了笑,没说话。这是他来到临江后第一次感到自己的工作有意义。视频里,金黄的柑橘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老农粗糙的手捧起果实,笑容淳朴而期待。这个画面让他想起了老家的父母。
十二月初,"临江蜜橘"正式上市。统一设计的纸箱上印着"高山生态种植,自然成熟"的字样,每个橘子都套着印有二维码的网套,扫码可以看到种植农户的信息和果园实景。王新文联系了几家省城媒体做报道,同时在社交平台发起"助农行动"。
效果出乎意料的好。第一批五千箱三天内售罄,价格是往年收购价的三倍。农民们拿到钱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王干部,太感谢了!"青山村的老支书握着王新文的手直摇晃,"明年咱们扩大规模!"
庆功宴上,牛局长破天荒地给王新文敬了杯酒:"小王,我小看你了。以后农产品销售这块就交给你负责。"
那天晚上,王新文第一次觉得,五百公里外的这个小县城,或许真的能成为他的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