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0章 尘寰见真知
永安七年的清晨,第一缕阳光刚刚越过紫禁城的琉璃瓦,长乐宫内便已是另一番景象。
本该是宫规森严之地,此刻却像一个热闹非凡的游乐园。
暖阁的地毯上,嫡长子南渊念安,正襟危坐。
他不过六七岁的年纪,小脸上一片肃穆,竟在捧着一本厚厚的、连翰林院学士看了都要皱眉的《南渊律例疏议》。
不远处的演武角,次子南渊承宇,正憋红了一张小脸,试图将一口半人多高的青铜小鼎给举起来。
小鼎纹丝不动,他却“嘿哈”有声,乐此不疲。
角落里,女儿南渊星河则最为安静。
她面前摆着一堆拆解得七零八落的精巧零件,那原本是一只由墨林亲手制作的机关孔雀。
苏晓晓走进暖阁时,看到的便是这副场景。
她有些头疼地揉了揉眉心。
“安安,律法虽好,但晨起当活动筋骨,总看书对眼睛不好。”
“小钰,娘亲跟你说了多少遍,不准再碰那口鼎!那是父皇专门给你镇宅用的,不是玩具!”
“还有你,星河!你再把墨林公送你的生辰礼物拆了,下次他老人家可就要哭鼻子了!”
三个孩子闻声,齐齐抬头看向她。
念安合上书卷,对着苏晓晓行了一个无可挑剔的皇家礼仪,沉声道:“母后教训的是。”
承宇则不情愿地松开手,瓮声瓮气地嘟囔:“可那鼎,比铁牛叔叔送我的石锁好玩多了。”
只有星河,举着手中一个精巧的齿轮,献宝似的跑到苏晓晓面前,清脆地说道:“母后你看!这里面的弹簧用错啦!用‘s’形的,孔雀的尾巴能开得更大呢!”
苏晓晓彻底没了脾气。
她看着这三个性格迥异,却个个都天赋异禀得不像凡人的孩子,心中既是骄傲,又是深深的无奈。
就在这时,一名老太监恭敬地走了进来,躬身道:“皇后娘娘,张太傅到了。”
话音刚落,一位须发皆白、身穿三品文官朝服、神情刻板严谨的老者,便在两名小太监的陪同下,缓步走了进来。
正是当朝大儒,专为嫡长子念安开蒙启智的翰林院太傅,张敬之。
他一进门,看到承宇和星河那副“不成体统”的模样,眉头便下意识地皱了起来,但还是先对着苏晓晓,一丝不苟地行了大礼。
“老臣张敬之,参见皇后娘娘。”
“张太傅免礼。”苏晓晓微笑着,将念安推到他身前,“安安,今日的功课,可不能再偷懒了。”
“学生明白。”念安再次躬身,对着张太傅行了拜师之礼。
张太傅这才满意地点了点头,领着念安,走到了早已备好的书案前,开始了他今日的“帝王学”授课。
“殿下,昨日,我们讲了‘君子之德’。今日,我们便来讲讲‘君王之权’。”
张太傅的声音,不疾不徐,带着一种特有的韵律感。
“我南渊太祖皇帝,承天受命,方得这万里江山。故,君为天之子,君权,乃神授予斯人,用以牧养万民,此乃天道纲常,不可动摇。”
苏晓晓在一旁听着,并未插话,只是那双清亮的凤眸之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不以为然。
书案前,念安听得极为认真,小小的身子,坐得笔直。
待到张太傅将这一套“君权神授”的理论,洋洋洒洒地讲完之后。
念安却突然,抬起了头,用一种,与他年龄完全不符的、冷静而又锐利的眼神,提出了一个问题。
“太傅,”他问道,“既然,君权乃上天所授。那,是否也意味着,上天亦可,随时将其收回?”
“这……”张太傅被他这突如其来的问题,问得一愣。
念安没有给他思考的时间,继续追问道:“那,我们又该如何知晓,上天之意呢?是通过风调雨顺,还是民心向背?若有一日,天下大旱,饿殍遍地,是否便是上天,对君王之德行,有所不满,欲要……另择明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