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三枚铜板(第2页)
小翠又咬了一口老虎糖画,糖渣落在衣襟上,她也不在意,只举着糖画朝卖花的妇人挥了挥手。妇人笑着回应,手里还拿着一束刚扎好的桃花,粉嫩嫩的花瓣在暮色里格外显眼。这时,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男孩从巷口跑出来,穿着洗得发白的布衫,手里攥着半块麦饼,直奔糖画摊:“爹!娘说让你收摊啦,今晚煮了红薯粥!”
小贩听见声音,脸上的笑意更浓了,他麻利地把糖锅盖好,用粗布擦了擦青石板上的糖渍,又将糖勺、铜板仔细收进布包:“哎,这就来!”他转头对我们笑了笑,语气里满是满足:“这是我家小子,叫小石头,每天这个时候都来催我回家。”小石头好奇地盯着小翠手里的老虎糖画,咽了咽口水,却没伸手要,只拽了拽父亲的衣角:“爹,娘说剩下的桃花都卖完了,今天能给我买块饴糖吗?”
小贩摸了摸儿子的头,从布包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裹着两块麦芽糖,塞给小石头一块:“咱自家就有甜的,不比饴糖差!”小石头眼睛一亮,接过糖就啃了起来,甜得眯起了眼。这时,卖花的妇人也收拾好了摊子,提着空竹篮走过来,手里还剩最后一束桃花,她把花递到小翠面前,笑着说:“小姑娘,这束花送你,沾沾甜气。”
小翠惊喜地接过,桃花的清香混着糖画的甜香,萦绕在鼻尖。玄机子见状,从袖中又取出两枚铜板,递到妇人手里:“既是新鲜的花,哪有白要的道理。”妇人推辞了两下,见玄机子态度坚决,才收下,又从篮底摸出个布包,里面是晒干的桃花瓣:“这是我晒的桃花干,泡茶水喝清甜,给姑娘们带着吧。”
我们谢过夫妇俩,看着他们牵着小石头的手往巷子里走——小贩走在左边,把儿子护在中间,妇人走在右边,手里提着空竹篮,三人的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渐渐融进巷口的暮色里。小翠举着老虎糖画,又闻了闻手里的桃花,突然说:“姐姐,今天的糖画好像比以前的更甜。”
我笑着揉了揉她的头,抬头看向天边——橘红色的晚霞渐渐淡去,星星开始悄悄冒头,街边的灯笼一盏盏亮了起来,暖黄的光映着青石板路,也映着来往行人脸上的温和。卖花笺的小贩已经收好摊子,扛着木架往家走;书生大概已经回到客栈,此刻或许正就着油灯研磨;守城的士兵站在城门下,甲片在灯笼光下泛着冷光,却守着这满街的烟火气。
晚风轻轻吹过,带着桃花的香、糖画的甜,还有远处飘来的红薯粥香。我忽然觉得,这暮色里的苏州城,没有金戈铁马的喧嚣,只有寻常人家的踏实与温暖,像小贩熬的糖稀,虽平凡,却熬出了最绵长的甜。
我们站在原地,看着那一家三口的身影拐进巷口,才转身往客栈的方向走。小翠一手举着老虎糖画,一手捧着那束桃花,走两步就低头闻闻花香,再小心翼翼咬一口糖画,甜得小脸上满是笑意,连蹦带跳的模样,让裙摆都跟着轻轻晃。
路过街角的馄饨摊时,木柴燃烧的噼啪声混着骨头汤的香气飘过来,摊主正弯腰往滚沸的锅里下馄饨,白胖的馄饨在汤里浮浮沉沉,像一群小元宝。见我们路过,摊主抬头笑问:“姑娘们要不要来碗馄饨?最后一锅了,汤鲜得很!”沈明轩看了看小翠眼巴巴的模样,笑着应下:“来三碗,多放些虾皮。”
我们在摊前的小桌旁坐下,玄机子把兔子糖画递到我手里,糖衣已经凉透,咬下去脆生生的,甜意顺着舌尖漫到心里。小翠把桃花放在桌角,凑到锅边看摊主舀汤,眼睛瞪得圆圆的:“阿婆,您的馄饨皮好薄呀,都能看见里面的肉馅了!”摊主笑得眼角堆起皱纹,手里的汤勺不停:“这皮是我今早现擀的,薄是薄,却不容易破,你尝尝就知道。”
很快,三碗馄饨端了上来,青瓷碗里飘着翠绿的葱花和金黄的虾皮,馄饨皮半透明,咬开时肉馅的鲜汁溢出来,混着骨头汤的醇厚,暖得胃里熨帖。小翠吃得急,烫得轻轻吸气,却还是舍不得放下勺子,嘴里含着馄饨,含糊地说:“比客栈里的好吃!”
正吃着,忽然听见巷口传来熟悉的笑声——是刚才的小贩夫妇,他们竟也提着竹篮走了过来,小石头手里还攥着没吃完的麦芽糖,看见我们,立马挣开父亲的手跑过来:“姐姐!你们也在这儿吃馄饨呀!”小贩笑着解释:“老婆子说今晚熬的红薯粥不够,正好过来买两碗馄饨回去,给小石头加个餐。”
妇人把竹篮放在旁边的空桌上,我才发现里面除了空的花篓,还放着个小小的布包,打开一看,是几块叠得整齐的碎布,颜色虽旧,却洗得干净。“这是白天在布庄捡的碎布,”妇人见我好奇,笑着说,“攒多了能给小石头拼个布偶,他一直想要个老虎玩偶,说跟今天的糖画一样威风。”
摊主很快端来两碗馄饨,小贩接过时,特意多舀了两勺汤,递到妻子和儿子面前:“你们先吃,我去买包盐就回来。”说着就转身往旁边的杂货铺走,脚步轻快,大概是想着回家就能喝上红薯粥,还能给孩子拼布偶。
小翠吃完馄饨,摸了摸圆滚滚的肚子,突然想起什么,从怀里掏出那块没拆的麦芽糖,塞到小石头手里:“这个给你,比你的糖更甜!”小石头愣了愣,抬头看了看母亲,妇人笑着点头,他才接过糖,小声说了句“谢谢姐姐”,脸颊红扑扑的。
我们付了钱准备离开,妇人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