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3章 太平山下,城是李加诚的城?
和黄董事长办公室内,李察信接着对李加诚说道:“李生,我听部分年轻人都把他当作偶像。
毕竟他以华人身份打败了英资巨头,打破了英资银行对香江金融业的垄断性,这让你们华人倍感自豪,从而让他旗下企业业务量都有所提升。
长久下去,这可不是好事,所以,不管置地集团旗下业务对付您的行为是不是林浩然指使的,咱们都不能坐视不管,咱们和记黄埔虽规模庞大,可一旦经营不善,极易陷入亏损。
就像几年前的和记洋行,当时就是处于严重亏损状态,后来韦理先生带领我们苦战两年,砍掉亏损严重的业务,只保留潜力大、利润高的业务,才好不容易让和记黄埔扭亏为盈。
如今,要是这些优质业务的营业额大幅下滑,和记黄埔迟早会再次陷入亏损,香江市场就这么大,要是林浩然的企业抢走大部分生意,咱们在香江可就难以立足了!”
作为亲身经历过和记国际当年严重亏损时期的老将,李察信对和记黄埔这几年的发展状况可谓了如指掌,也正因如此,他着实忧心和记黄埔的未来走向。
而且,一旦和记黄埔陷入亏损状态,那么他这些韦理时期遗留下来的旧将,必定会成为背锅侠,从而被李加诚光明正大地扫地出门。
他当然不愿意从和记黄埔这里离职,毕竟这里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发展平台。
如果真想离职,在前任大班韦理先生辞职的时候,他早就跟着辞职了。
所以,不管如何,李察信都不愿意看到和记黄埔再次陷入亏损状态。
李加诚听了李察信的一番话,不禁微微点头,深以为然。
的确,林浩然在香江的生意版图不断扩张,势力愈发庞大,这无疑让其他企业的生存空间被一步步压缩。
即便林浩然可能并非有意针对他,他也得尽快想出破局之策,更别提他现在就觉得林浩然就是在故意针对他。
和记黄埔与林浩然旗下的产业重叠程度太高了,基本上,和记黄埔涉及的产业,林浩然旗下公司没有不涉及的。
这就导致了两家企业在多个领域形成了直接竞争关系。
如今,林浩然旗下公司业务量大涨,那么作为竞争对手的他们,自然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回想起刚刚收购和记黄埔那会儿,他可谓意气风发、雄心万丈,立志要成为香江下一代华人首富。
甚至当时他觉得,只要汇沣银行能全力支持自己,自己都有机会问鼎亚洲首富之位。
这个目标听起来很宏大,可也并非毫无实现的可能。
毕竟在他心里,汇沣银行在香江那可是有着无敌般的地位。
特别是在他此前入主和记黄埔之际,有媒体曾报道称:“太平山下,城是李加诚的城;港,是包裕刚的港。”
这句话深深烙印在他心底。
尽管表面上,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声称这不过是媒体的夸张之辞,可这又何尝不是他内心深处一直怀揣的梦想?
这句话,已然充分彰显了他的野心。
然而,当汇沣银行被林浩然击垮的那一刻,他以前的雄心壮志瞬间如泡沫般破灭了。
什么城是李加诚的城,这已经是吹牛逼了。
如今的香江,林浩然才是真正的商界霸主,遥遥领先于其他商界财团,无论是英资财团,还是华资财团,根本没有一个是林浩然的对手。
说是林家的城,才更贴切。
李加诚想到这里,眼中闪过一丝不甘,但很快又恢复了冷静。
林浩然,李加诚心里清楚,自己一直以来都小瞧了这位年轻人。
三年前,林浩然还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投资者,还在股市中当一名投机者,据说还只是一家小水泥厂的老板。
虽然他认识林万安,可林万安的万安地产公司实力一般,那时候的他,还真有些看不上对方。
更别提林浩然只是林万安的小儿子了。
要不是包裕刚从中牵线,劝自己放弃青洲英坭,自己压根儿就不会认识林浩然。
可谁能想到,短短三年间,这年轻人竟如彗星划破夜空般迅猛崛起。
他先是凭借雷霆手段将怡和洋行赶出香江,紧接着又把实力雄厚的汇沣银行打得一败涂地。
如今,林浩然已然成了自己需要抬头仰望的存在了!
表面上,他和林浩然同属香江顶级富豪之列。
但实际上,明眼人都清楚,即便同为顶级富豪,彼此间的差距也是天差地别。
甚至可以说,林浩然已自成一档,和其他人拉开了明显距离。
李加诚站起身,踱步至落地窗前,目光凝滞地望着维多利亚港的街景。
中环一如既往地繁华热闹,可此刻的他却全然没有欣赏的心思。
望着楼下十字路口处,因等待红绿灯而越聚越多的人群,他恍惚间觉得,那好似林浩然商业帝国不断扩张的版图,正以一种不可阻挡之势蔓延开来。
而他们这些人,仿佛就是林浩然的绊脚石一般,被林浩然不断出脚踢开。
“李察信先生,你说得对。“李加诚转过身,看向李察信说道:“我们不能继续坐以待毙了,林浩然的崛起确实挤压了我们的生存空间,但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联合其它势力一起与林浩然竞争,或许是我们如今最好的办法,另外,既然香江的市场有限,那我们就必须开拓新的战场,和记黄埔,是时候加快速度布局海外市场了。“
“李生,加大对海外投资的力度确实是个不错的思路,但咱们得清楚,咱们的根基扎在香江,核心业务也几乎都集中在香江,要是想拓展海外布局,那可不是一朝一夕能成的,所需时间相当漫长。
您瞧瞧怡和洋行,为了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可是耗费了整整数十年;还有汇沣银行,它也早早地开启了海外布局,可一直都没能摆脱对香江市场的依赖,也正因如此,最终它才会被林浩然先生击败!”
说到此处,李察信不禁为汇沣银行深感惋惜。
要知道,作为英国人的李察信,汇沣银行成为香江商界霸主,绝对是他们这些英国人的骄傲。
可以说,一直以来,汇沣这个品牌,就是香江金融界的代表,在全球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可谁能想到,即便汇沣银行如此辉煌,这个商业帝国却在它最为鼎盛的时候轰然倒塌!
唉,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
李加诚闻言,虽然没有开口说什么,可实际上内心却是认可了李察信的说法。
他的眉头皱得更紧了。
正如李察信所言,想要布局海外以减轻对香江市场的依赖,绝非易事。
以汇沣银行为例,自创立之初,它便高瞻远瞩地开启了海外布局之路,先后在伦敦、曼谷、日本横滨,乃至北美旧金山等重要城市设立分行机构,至今已历经一百多年的风雨洗礼。
从这个世纪的五十年代末期起,汇沣银行更是动作频频,接连收购了中东英格兰银行和有利银行;
近两年,又马不停蹄地相继将美国海丰银行收入囊中,其在海外布局上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然而,即便汇沣银行如此殚精竭虑地经营,却依旧难以摆脱对香江市场的重度依赖,其超过90%的盈利都源自这一市场。
反观海外市场,不少业务始终处于亏损状态,汇沣银行只能不断从香江市场抽取资金,用以填补海外市场的亏损窟窿。
如此一来,一旦香江市场遭遇挫折,这个看似庞大坚实的银行帝国,便会如大厦崩塌一般,瞬间土崩瓦解。
就海外布局的前期成效而言,汇沣银行实际上比怡和洋行还要逊色。
毕竟,怡和洋行早早便实现了海外资产超过香江资产的目标,即便最终香江业务遭受林浩然的毁灭性打击,怡和洋行仍能凭借海外市场屹立不倒。
但无论是怡和洋行,还是汇沣银行,它们都远远不具备林浩然那样的远见卓识与竞争优势。
林浩然布局海外之所以能如此顺风顺水,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他知道世界未来的大致走向。
就像他清楚日本八十年代会爆发经济泡沫,又大概知道美国哪些优质股票在未来会有惊人的涨幅……
这些关键信息,可不是其他人能够提前预知的。
所以,对于一家以香江为核心的企业而言,想要减轻对香江市场的依赖,那真是难如登天,没有很长的时间去布局,都难以做得到。
但林浩然却是个独一无二的例外!
毕竟,他可是穿越者啊。
前世虽然他没有经历过七八十年代的生活,可通过书籍、互联网、教育等等方式,他所了解到的知识,是庞大的。
在那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他早已对这几十年全球经济发展的脉络有着一定的了解。
要是穿越者都没点与众不同的本事,那这趟穿越可就真是白穿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