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问 作品

第434章 幕间·如风一般的(第2页)

这本杂志的主理人来自鲲岛,那一年他们还在和香江争夺流行音乐的话语权。那时候的主流音乐圈一直认为能和这两个地方竞争的只有那些舶来品,没人觉得大陆会产出一支流行乐队。

——一支横扫半个地球的流行乐队。

内陆在文化产业的扶持上是很肯花钱的,甚至都到了乱花钱的地步。江时鸣第一张唱片光是签约就赚了一百万,要知道,他那时候只是一个毫无名气的新人而已,更别提剩下的分成之类了。

不过那时候正处于实体唱片最后的繁荣期,如果他们再晚几年出道,恐怕确实是混不到这样的高价的。

那时候群众对艺人如何赚钱还没有多少概念,所以直到《音乐经》对着这个不知道从哪里得到的数据大谈特谈,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江时鸣居然是这样一个有钱人!

这杂志对《青春效应》如何远销欧美闭口不谈,只对着两个十六岁的少年如何身怀巨宝高谈阔论,言语间拿国外童星堕落的例子暗示成名也会因为赚得太多走上这条伤仲永的路,甚至假借读者来信试图造谣他们已经开始私生活混乱了。

这些中伤对新星造不成太大损害,赚钱才是一切,没有人会傻到因为竞争者莫须有的指控除掉自己的一员大将。

——至少邱天不会。

他帮着澄清、反击,一个唱片公司的老板开始学着运营歌手。只不过那时候没有专业人士辅助,他到底还是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才让小人有机可乘。

此前已经提到过,在江时鸣父亲离开后,一堆亲戚曾经尝试着要收养他。

但收养还要付出一些什么,在此之前他们早就试过了更便捷的手段,那就是直接利用舆论倒逼江时鸣把钱给大家分一分。

他们那时候可不管什么敲诈勒索的,虽然耍手段的版本领先好多年,但是动静实在大到离谱。假如真的成功了,江时鸣甚至能直接起诉,把这群人都送进去。

有人直接以亲戚的身份在网上造谣江时鸣不孝,与此同时大肆渲染江父的认真负责。最后笔锋一转,说当时为了江父让他学音乐向自己借了多少的钱,自己出于同情心没有让人写借条,现在家里困难,江时鸣完全不管不太合适。

有人直接联系了媒体去采访江时鸣的学校,但他们见识短浅又不关心,根本不知道江时鸣考去了哪个高中,只找到了江时鸣的小学和一起的初中。

这群人比较舍得下本,拿出好几百块钱要贿赂学校的老师和工作人员,要他们一起帮忙编撰江时鸣的顽劣往事。结果一圈下来,只有一个小学生蹦高起来拿了他们的钱大骂了江时鸣一顿后跑了,剩下的,要么对着摄像头发怵,要么在领导的凝视中噤声,要么本就是心存良善的人,反把他们大骂了一顿。

乌糟糟真好似狂风过境,把江时鸣还存着的一点点希冀吹了个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