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集:应急教学包(第2页)
“这是‘思念龙’。”林小满小声对苏棠说,声音轻得像羽毛,“我想让它告诉妈妈,我很好,我每天都帮奶奶晒被子、拾柴火,我会照顾好奶奶,让她少担心。”苏棠的眼眶有点红,她从包里拿出相机,轻轻按下快门,拍下林小满和她的“思念龙”——女孩的眼睛亮闪闪的,怀里的糖龙肚子泛着奶白,像揣着一颗小小的月亮。“等咱们把这些糖龙挂起来,风一吹,糖龙晃啊晃,妈妈就听见你的话啦。”
接下来的几天,安置点里的甜香就没断过。苏棠带着两个志愿者,把孩子们做好的糖龙一一挂在临时搭建的木架上。这些糖龙各式各样,有的龙嘴里叼着用红色糖膏做的小红花,有的龙身上用牙签刻着歪歪扭扭的“平安”二字,阿明做的龙翅膀特别大,翅膀上用金色糖丝拼了个小小的“爸”字,虽然有点歪,但看得出来,他拼的时候特别认真。
阳光好的时候,阳光照在糖龙上,透明的糖霜折射出细碎的光,像撒了一地的星星,风一吹,木架轻轻晃动,糖龙们跟着晃啊晃,甜香也跟着飘啊飘,飘进每个帐篷里,飘到每个人的心里。
县里的记者来采访那天,林小满正在教新来的小妹妹做糖龙。小妹妹是从邻村转移来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现在跟着外婆住。林小满拿着硅胶刮刀,像当初苏棠教她那样,轻轻握着小妹妹的手,一点一点转动:“要慢慢搅,糖会变乖的,你越温柔,它越听话,做出来的龙也越好看。”
记者的镜头对准那些挂在木架上的糖龙,也对准了林小满和小妹妹。苏棠站在旁边,手里拿着一个新的教学包,包的角落里贴着张小小的纸条,是林小满昨天用铅笔写的,字迹有点歪,但很认真:“糖龙会带来光。”
一个月后,青溪村开始重建新房。推土机开进村里那天,苏棠又来了,这次她带来了更多的教学包,还有几个大纸箱。她打开纸箱,里面装着孩子们之前做的糖龙——她特意找了市里的文物修复师傅,给这些糖龙做了特殊的防潮防腐处理,还在外面套了透明的防尘罩,能保存更久。
村里的人一起动手,把这些糖龙挂在新建的村委会墙上。老张搬来梯子,阿明踩着梯子,把自己做的“翅膀龙”挂在了最高处。大家商量着,给这面墙取名叫“心愿糖龙墙”,以后每个来村里的人,都能看见这些带着孩子们心愿的糖龙。
林小满站在墙前,仰着头看着自己做的“思念龙”。阳光透过窗户照在糖龙身上,奶白色的肚子泛着温柔的光,她忽然觉得心里暖暖的,像揣了个小太阳。她摸了摸裤兜,那里现在装着苏棠送她的小熬锅,锅沿上还沾着点没洗干净的糖霜,硬硬的,像小小的星星。风从村口吹过来,带着糖龙的甜香,也带着新翻泥土的气息,林小满好像听见妈妈在耳边说:“小满,你做得真好,妈妈为你骄傲。”
苏棠要走的时候,林小满把自己前一天新做的小糖龙塞进她手里。这只糖龙比上次的小了一圈,龙的眼睛是用黑色的糖珠做的,亮晶晶的,龙尾巴上还挂着个小小的糖做的莲花。“苏老师,下次你来,我教你做‘平安龙’,我还会做‘莲花龙’,奶奶说莲花能带来好运。”
苏棠点点头,把小糖龙小心翼翼地放进包里,像揣着件宝贝。她和孩子们挥手告别,车开出青溪村时,她从后视镜里看,看见孩子们站在“心愿糖龙墙”前,挥着小手,像一群追着光的小鸟,小小的身影在阳光下,亮得让人挪不开眼。
后来,苏棠又把“糖龙应急教学包”送到了其他灾害频发的地区——有被台风袭击过的沿海小镇,有遭遇过泥石流的山区村落,还有经历过地震的县城。每个教学包的角落里,都贴着一张小小的卡片,上面印着青溪村孩子们的糖龙照片,还有一行字,是林小满写的那句话:“糖会融化,但爱和勇气不会。”
而在青溪村,每当有人家的新房建成,都会来“心愿糖龙墙”前,取下一个糖龙挂在自家客厅的墙上。林小满家的新房盖好那天,她亲手把自己做的“思念龙”挂在了客厅最显眼的地方。奶奶坐在沙发上,看着糖龙,抹了抹眼睛,笑着说:“你妈妈要是看见,肯定高兴。”
林小满后来成了村里的“小传承人”。每到周末,她就会带着村里的弟弟妹妹,在村委会的空地上熬糖液、做糖龙。她教孩子们把思念和心愿融进糖里,教他们轻轻搅拌糖液,教他们相信,再大的困难,只要心里有光,就一定能过去。
就像那些糖龙,虽然是用易碎的糖霜做的,却能在灾后的日子里,为人们撑起一片甜甜的、暖暖的天。那些凝结在糖霜里的光,是孩子们的心愿,是陌生人的善意,也是藏在每个人心里的,永不熄灭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