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集:非遗进校园十周年
糖龙十年:一场跨越时光的传承之约
九月的风带着桂花的甜香,漫过双生谷小学的青砖围墙。校门口那棵老香樟树下,穿着浅灰色中式对襟衫的林晓棠正低头整理着竹编提篮,篮里躺着三尊巴掌大的糖龙——琥珀色的糖体里嵌着细碎的金箔,阳光一照,龙鳞似在轻轻颤动。
“老师,您看我这只‘云纹龙’的龙须,是不是比昨天更细了?”身后传来清脆的声音,12岁的苏小柚举着自己的作品跑过来,小脸上沾了点未干的糖霜。林晓棠笑着抬手帮她擦掉,指尖触到女孩温热的脸颊时,忽然想起十年前的自己。
那时她也是这样,攥着熬坏了三次的糖坯,怯生生地站在老传承人阿竹面前。阿竹的手布满老茧,却能将滚烫的糖液捏出灵动的龙睛,她当时就想,要是自己也能有这样的手艺就好了。没成想十年后,她真的成了糖龙技艺的青年传承人,还带着学生回到了母校——今天,是双生谷小学“糖龙非遗进校园”十周年的庆典。
校园里早已热闹起来。红色的横幅从教学楼二楼垂下来,上面“十年糖韵,薪火相传”八个字格外醒目。操场东侧搭起了临时展台,摆着这些年学生们的优秀作品:有融入节气元素的“清明雨龙”,有用彩色糖料捏制的“童话龙”,最显眼的是一尊半米高的“现代糖龙飞天图”复制品——十年前,正是这幅由首届学生创作的作品,被县博物馆永久收藏,成了糖龙进校园的第一个里程碑。
“晓棠!这里!”不远处传来熟悉的声音,林晓棠抬头,看见穿着藏青色旗袍的周曼正朝她挥手。周曼是她的同班同学,现在在邻市的小学教美术,这次特意带着自己的学生赶来。两人一碰面,就忍不住翻看彼此带来的作品,周曼篮子里的“校园场景龙”让林晓棠眼前一亮——糖龙的身体缠绕着教学楼,龙爪下挂着小小的书包,连操场上的篮球架都成了龙尾的装饰。
“你这创意也太妙了!”林晓棠忍不住赞叹。周曼笑着摆手:“还不是受了当年王老师的启发?记得吗?她总说糖龙不只是老祖宗的东西,得和咱们的生活沾边才活得起来。”
提到王老师,林晓棠的眼眶微微发热。王慧老师是当年第一个把糖龙技艺融入课堂的老师,为了学好基础手法,她跟着阿竹的徒孙练了三个多月,手指被烫出好几个水泡也没放弃。后来林晓棠才知道,王老师当时已经查出了腱鞘炎,却还是坚持给他们上手工课,直到半年后才不得不休假治疗。
“王老师今天也来了,在礼堂那边呢。”周曼拉着林晓棠往礼堂走,路上遇到不少熟悉的面孔——有当年教他们历史的李老师,现在头发白了些,正和几个年轻老师讨论糖龙与古代祭祀的关联;还有首届学生里的张磊,他现在开了家糖艺工作室,这次特意带来了自己研发的低糖糖料,免费分给现场的孩子们试用。
礼堂里已经坐了不少人,舞台背景是一幅巨大的照片:十年前,二十多个穿着校服的孩子围着阿竹的徒孙,手里举着歪歪扭扭的糖龙,脸上满是兴奋。林晓棠在照片里找到了自己,扎着羊角辫,手里的糖龙龙身歪歪扭扭,龙首却捏得格外认真。
“晓棠来了?快坐这儿。”第一排的王慧老师朝她招手,林晓棠快步走过去,发现王老师的左手还戴着护腕。“您的手还没好利索?”她轻声问。王慧老师笑着摇头:“老毛病了,不碍事。倒是你们这些孩子,一个个都成了传承人,比什么都强。”
说话间,庆典正式开始。校长走上舞台,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相册:“十年前,我们还在担心糖龙这样的老技艺会慢慢消失;十年后,我们有了32位青年传承人,12所联盟学校,甚至还有了海外的学习者。这一切,都要感谢第一批学糖龙的孩子们,感谢每一位坚守的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