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集:家庭传承奖(第2页)
林砚之蹲下来,摸了摸小远的头:“你说得对,就像我爷爷说的,糖是活的,家训也是活的。”
颁奖仪式定在重阳节那天。老周的“勤慎传家”糖龙、李家的“耕读继世”糖龙、陈家的“家和万事兴”糖龙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林砚之站在台上,手里拿着爷爷传下的铜勺:“我爷爷做了一辈子糖龙,他说‘守艺’不是守着老方子,是守着心里的规矩。今天站在这里的每一户人家,都把家训刻进了糖里,也刻进了日子里。”
台下的掌声里,小远突然跑上台,手里举着个小小的糖龙:“叔叔,这是我做的,我把奶奶的话刻进去了!”林砚之接过糖龙,阳光照在糖体上,龙心里的“家和万事兴”清清楚楚。他想起爷爷临终前,躺在病床上还念叨着“下一锅糖该熬了”,那时他不懂,现在终于明白——所谓传承,不过是把心里的话,一代代刻进糖里,刻进日子里。
仪式结束后,老周拉着林砚之的手,把樟木箱里的“祈年龙”递给他:“这尊龙,放在展馆里吧,让更多人看看,咱们老祖宗的手艺,不光是糖做的,是心做的。”
林砚之接过糖龙,指尖又触到了“勤慎传家”四个字。阳光落在糖龙上,琥珀色的糖体里,仿佛藏着无数个日夜的烟火气——老周的太爷爷在民国的油灯下熬糖,陈老太太的婆婆在解放初的灶台前搅糖,他的爷爷在改革开放后的院子里做糖,还有小远这样的孩子,在新时代的阳光下,学着把心里的话刻进糖里。
展馆的玻璃柜里,七尊糖龙并排站着,龙腹上的家训在光里闪着光。林砚之看着它们,突然想起爷爷常说的那句话:“糖会化,但日子不会;手艺会老,但心不会。”他拿起铜勺,走到熬糖的灶台前,生火、倒糖、搅拌,滚烫的糖液在锅里翻腾,像极了那些代代相传的日子。
等糖液凉到合适的温度,他捏起一小块,揉成龙的形状,然后用小刻刀,在龙腹上刻下“守艺传心”四个字。阳光透过玻璃照在糖龙上,那四个字仿佛活了过来,在琥珀色的糖体里,轻轻跳动着。
窗外的桂花落了一地,风里满是糖香和桂花香。林砚之知道,这香味会飘得很远,就像那些刻在糖里的家训,会一代代传下去,传到很远很远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