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472集:海外工坊(第2页)

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到附近的村庄。先是有村民带着自家种的甘蔗来换糖龙,说要挂在孩子的床头当护身符;接着寺庙的僧侣也找上了门,希望定制一款“莲花糖龙灯”,用于即将到来的排灯节祭祀。林砚索性在工坊旁隔出一间小屋子,摆上简易的熬糖工具和模具,做成“体验室”,让来参观的人都能亲手捏一个小糖龙。

最让林砚意外的是拉吉夫老人的到来。老人是当地有名的“史诗讲述者”,每天傍晚都会坐在广场的老榕树下,给孩子们讲《罗摩衍那》的故事。那天他拄着拐杖走进工坊,手里攥着一本泛黄的手抄本,封皮都快磨破了,里面的纸页脆得像枯叶。

“孩子,你看这个。”拉吉夫老人翻开手抄本,指着一幅手绘的图案,纸上画着一只长着龙身、顶着莲花冠的神兽,龙爪踩着莲蓬,旁边的梵文注释已经有些模糊,“这是‘莲花守护兽’的故事,传说它住在恒河深处,每到丰收季就会浮出水面,给村民带来甜美的果实。你们的糖龙,和它太像了。”

林砚凑过去,指尖轻轻拂过纸页上的纹样,忽然明白师父说的“让糖龙在当地生长”是什么意思。她教当地人熬糖、塑形,可当地人也在用他们的文化、故事,给糖龙注入新的生命力——阿米尔把妹妹婚礼上的海娜纹样刻进龙鳞,卡维里在糖液里加藏红花,拉吉夫老人每天来工坊,给学徒们讲莲花守护兽的传说,连最调皮的孩子,捏糖龙时都会认真地问:“爷爷,今天的守护兽,要带着多少朵莲花呀?”

排灯节那天,工坊里忙得热火朝天。僧侣定制的莲花糖龙灯被挂在寺庙的正殿,灯芯点燃后,琥珀色的糖体透出暖黄的光,龙身的莲花纹样在墙上投出摇曳的影子;村民们带着孩子来体验室,小桌子上摆满了捏好的小糖龙,有的龙尾缠着做的云朵,有的龙首顶着小小的芒果干,满是孩子气的创意。

半年后,加尔各答举办“一带一路文化周”,林砚的糖龙工坊成了最受欢迎的展位。展位前摆着大大小小的莲花糖龙,最大的那只足有半人高,龙身缠绕着用糖做的茉莉花藤,吸引了不少人驻足拍照。

那天下午,印度总理的夫人也来到了展位前。阿米尔握着话筒,声音有些发颤却很清晰:“夫人,这是中国的糖艺,也是印度的莲花。我们把恒河的水汽、茉莉花的香,都融进了糖龙里,它是两国共有的吉祥符号。”夫人拿起一只小巧的莲花糖龙,指尖轻轻摩挲着龙鳞,笑着递给身边的孩子:“记住这份甜,就像记住两国的友谊,要一直甜下去。”

文化周结束的那天晚上,林砚、阿米尔和卡维里抱着刚做好的“夜光莲花糖龙”来到恒河畔。糖龙的眼睛里嵌着当地特制的荧光石,在夜色里泛着柔和的光。阿米尔蹲下身,把糖龙放进河水里,轻声说:“我们想把它放进恒河,就像放河灯一样,祈求这份技艺能一直传下去。”

林砚看着糖龙顺着水流缓缓漂向河心,荧光石的光在水波里晃荡,像一颗跳动的星星。她忽然想起师父的话,想起初到印度时的挫败,想起和卡维里在灶台前守了三天的夜晚,想起拉吉夫老人手抄本里的莲花守护兽——原来真正的传承,从不是让糖龙保持一成不变的模样,而是让它带着不同土地的气息,在不同的文化里生根、开花。

就像这恒河畔的莲花糖龙,它有着中国糖艺的骨血,熬糖的火候里藏着双生谷的老规矩;也裹着印度文化的芬芳,莲花座、海娜纹样、荧光石,每一处细节都沾着加尔各答的阳光和恒河的水汽。它不再是单纯的“中国糖龙”,而是成了跨越国界的甜,成了连接两种文化的桥。

后来,林砚在工坊的墙上挂了一块木板,上面贴着来自不同国家的糖龙照片:土耳其的“星月糖龙”,龙尾缀着新月纹样;泰国的“佛莲糖龙”,龙首顶着小佛像;哈萨克斯坦的“草原糖龙”,龙身缠着用糖做的羊毛卷……每一张照片旁边,都写着当地工匠的名字和他们对糖龙的理解。

而木板的最上方,林砚用中文和印地语写了一句话:“甜,是共通的语言;美,是永恒的桥梁。”

那天傍晚,卡维里的女儿又来工坊了,手里拿着一张画,画上是一只顶着莲花冠的糖龙,龙身边绕着小小的人影,旁边歪歪扭扭地写着:“这是我和妈妈,还有林老师的糖龙。”林砚蹲下身,摸了摸小女孩的头,远处恒河的风飘进工坊,带着淡淡的水汽,和空气里的焦糖味、茉莉香混在一起,甜得让人心里发暖——她知道,这朵开在恒河畔的糖龙花,会一直开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