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集:《茶道里的养生经》(第2页)
佐藤的讲解还在继续,他翻出一张苗医诊病的照片,老人用三根手指搭在病人的手腕上,神情专注。“苗医诊脉和中医有点像,但他们更看重‘气’,说人体里的气就像山间的风,要流动起来才好,堵了就得想办法通。我们泡茶时讲究‘一气呵成’,注水、击拂、奉茶,动作不能断,其实也是在养那股‘气’。”
一位戴眼镜的老先生举手提问:“这些草药真的有效吗?会不会和我们平时吃的药冲突?”
佐藤笑着点头:“我们特意请了日本的汉方医师和苗医一起研究,保证这些草药粉温和无副作用,主要是祛湿健脾的,适合我们这种长期待在空调房里的都市人。而且量很轻,就像做菜时放的盐,调味而已,不是药。”
静子看着田中把最后一口和果子放进嘴里,递过一杯清水:“老师觉得,这种结合会不会太冒险?毕竟我们是百年老店。”
田中接过水杯,指尖在杯壁上轻轻摩挲着:“百年老店最怕的不是改变,是守着旧东西忘了为什么出发。你祖母当年把西式奶油加进和果子里,不也被人说过离经叛道吗?现在不也成了山月堂的招牌。”她看着庭院里的宾客们,有人已经开始向侍女询问草药粉的事,脸上带着好奇的笑容,“你看,大家不排斥这种新东西,因为它里子是和我们相通的,都是想让人活得更舒服些。”
茶会过半时,佐藤请上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从贵州来的苗医李医生。他穿着深蓝色的对襟褂子,普通话里带着点口音,说话时总是笑着,眼角堆起几道温和的皱纹。“我们苗家人常说,药就在路边,病都是自己作出来的。”他指着幕布上的草药图片,“这些都是山里常见的植物,春天发芽时采叶子,秋天结果时摘果子,跟着季节走,药效才最好。就像你们做和果子,樱花季用樱花,栗子熟了用栗子,是一个道理。”
他拿起一块和果子,对着大家晃了晃:“我第一次见把草药放进点心的,觉得很聪明。药是苦的,点心是甜的,苦甜掺在一起,就像生活一样,哪能只有一种味道?人活着,就得能吃苦,也得会尝甜,这样身体里的‘气’才能顺。”
宾客们听得入了神,有人开始问起日常祛湿的法子。李医生说:“很简单,少吹点空调,多晒晒太阳,下雨时别淋着,天热时别贪凉。就像你们泡茶,水温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时间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讲究的就是个‘度’。”
田中在一旁轻轻鼓掌,等李医生说完,她站起身对着大家行了个礼:“刚才李医生说的‘度’,其实就是我们茶道里讲的‘侘寂’,不追求极致,只取刚刚好。苗医和茶道,一个用草木调理身体,一个用茶汤滋养心神,说到底,都是在教我们怎么找到那个‘刚刚好’的状态。”
她看向静子,眼里带着赞许:“山月堂做了一百年的茶,今天终于把茶的真意做出来了。茶不只是用来喝的,是用来提醒我们,要像对待茶一样对待自己的身体,耐心点,细心点,顺着自然的性子来。”
夕阳西下时,茶会渐渐散场。宾客们离开时,每人都收到了一小包苗药粉和一张说明书,上面用日文写着用法和注意事项。田中千鹤临走前,又拿起一块和果子放进嘴里,这次她品出了更多味道,有抹茶的醇厚,有草药的清苦,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像山风一样的自由气息。
“下次我带些自己采的艾草来,”她对静子说,“苗医有用艾草祛湿的法子,我们茶道里也用艾草做过茶点,或许能试试新的搭配。”
静子送她到门口,看着她的身影消失在暮色里,和服的下摆扫过石板路,像一片飘落的紫叶。回廊上的灯笼亮了起来,暖黄的光透过纸罩,在地上投下格子的影子。千代子端来一碗刚泡好的草药茶,蒸汽袅袅升起,带着草木的清香。
“老板娘,刚才有位客人说,想预定下个月的茶会呢。”千代子的声音里带着雀跃。
静子接过茶碗,指尖被烫得微微发麻,却觉得心里一片温热。她想起祖母说过,好的茶能让人心里发暖,不管是苦是甜,咽下去之后,总能留下点什么。就像今天这场茶会,苗岭的风穿过东京的庭院,落在每个人的茶碗里,和抹茶的香、和果子的甜融在一起,酿成了一种新的味道,那是东方智慧的味道,是自然的味道,也是生活本来的味道。
茶碗里的茶汤晃了晃,映出天上的月牙,像一枚刚剥壳的杏仁,安静地躺在深蓝色的丝绒上。静子轻轻吹了吹热气,小口啜饮着,草药的苦味在舌尖散开,随后而来的回甘漫过喉咙,像一场迟来的春雨,滋润了整个心房。她知道,山月堂的故事,又多了一个新的章节,就像那不断生长的茶树,在岁月里,总会冒出新的嫩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