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317集:《应对舆论质疑》(第2页)

他的声音不高,却让整个报告厅安静下来。"第七天,他能拄着拐杖走了。后来我才知道,那草药里的甾体皂苷能抑制蛇毒蛋白的活性。"石老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小的竹篓,里面装着七种晒干的草药,"这些东西,我们叫它们'药',科学家叫它们'天然化合物库'。名字不同,可救人的心思是一样的。"

周院士突然举起手,工作人员递过话筒。"我来补充一个案例。"老院士的声音带着威严,"去年,我的一位晚期肺癌患者拒绝化疗,坚持使用苗医的'固本培元'疗法配合靶向药。现在六个月过去了,他的肿瘤缩小了30%,生活质量远超预期。"他看向那位期刊主编,"科学的本质是探索未知,而不是给未知贴标签。当年屠呦呦从青蒿里提取青蒿素,不也是受了古籍'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的启发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中场休息时,一位穿白大褂的年轻人挤到后台,手里拿着一份质谱分析报告:"这是我们连夜对苗医'追风酒'做的成分检测,发现里面含有三种能抑制炎症因子的活性成分。"他激动地对阿雅说,"我奶奶用了一辈子这酒,我以前总笑她迷信,现在才明白......" 下半场的高潮出现在问答环节。那位科技部评审委员站起来,目光锐利地看向林博士:"请问,如何保证苗药的质量稳定?同一株草药,在不同海拔生长,有效成分可能相差十倍。"

"这正是我们与云南农业大学合作的课题。"林博士点开一张地图,上面标注着二十七个苗药规范化种植基地,"我们建立了'指纹图谱'库,通过36项指标控制药材质量。就像给每种药材办了身份证,确保患者用到的每一味药,都和临床试验时的一样。"他顿了顿,补充道,"这个标准已经被who纳入传统 medicine 质量控制指南。"

抗议区的人群渐渐散去,有几个举牌子的年轻人悄悄收起了标语。一位中年女士举着话筒站起来,声音哽咽:"我女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一直用苗医的'养心方'调理,现在比同龄孩子还健康。可上周去幼儿园,老师说这是'不科学',不让她参加集体活动......"

阿雅接过话筒,眼眶泛红:"我们今天坐在这里,不是要证明苗医比西医高明,而是想告诉大家,医学的终极目标是救人。就像苗寨的吊脚楼,既需要木头做梁,也需要石头做基,少了哪一样,都站不稳。"

发布会结束时,夕阳透过圆形穹顶的玻璃洒进来,在地面拼出斑斓的光斑。那位期刊主编走到林博士面前,递过一张名片:"我想做一期专题,详细报道你们的研究。"他顿了顿,补充道,"我父亲是位老中医,我以前总觉得他的脉诊是玄学,今天才明白,那是千百万次实践积累的经验科学。"

场外,石老被一群年轻记者围住,有人问他现在最想做什么。老人望向远处的天空,那里正有一群候鸟飞过:"想把苗医的'七十二风症'翻译成西医的神经病理学,让年轻人既能看懂竹简,也能看懂显微镜。"

小李在整理资料时,发现一份被遗忘的患者来信,信封上贴着来自非洲的邮票。他拆开信,里面夹着一张照片——一个黑皮肤的小男孩站在阳光下,手里举着画笔画的苗药图谱,旁边用歪歪扭扭的中文写着:"谢谢你们的药,它让我能跑了。"

林博士站在台阶上,看着渐渐散去的人群。阿雅走过来,递给他一杯热茶:"你看,雨停了。"远处的天边,一道彩虹正架在科技展览馆与古老的钟鼓楼之间,像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

"明天开始,我们要做的事还有很多。"林博士喝了口茶,目光坚定,"比如建立苗医理论数据库,比如培训既懂苗医又懂分子生物学的人才......"

"还有把石老的故事编成教材。"阿雅笑着补充。

夜色渐浓,研发中心的灯又一盏盏亮了起来。会议室的白板上,有人用红笔写下一行字:"科学不是否定传统的武器,而是理解传统的工具。"旁边贴着发布会现场的照片,照片里,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围在一起,手里捧着同一份病历报告,像捧着一份跨越时空的生命契约。

喜欢医圣传请大家收藏:()医圣传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