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晴园 作品

第316集:《合作中的磨合》(第2页)

第二天上午九点,中医科门诊室里人头攒动。七十岁的陈阿婆正伸出手腕,接受老中医的脉诊。老中医指尖搭在她的寸关尺上,神情专注,另一只手轻轻翻看她的眼睑,片刻后缓缓说道:“你这是典型的痰湿阻肺,得用温胆汤加减调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安娜举着平板电脑,一边同步记录着各项生理指标,一边紧盯着旁边的超声仪器。当屏幕上显示的肺部积液情况与老中医的判断完全吻合时,她忍不住低声发出惊叹,眼神里充满了难以置信。汉斯则专注地观察着阿雅演示的面诊技巧,当阿雅仅仅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和舌苔,就准确说出对方有慢性肠胃炎时,这位一直秉持严谨科学态度的德国教授,终于露出了惊讶的表情——那项病史并未出现在患者的电子病历里。

“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分层筛选模型。”林博士抓住这个契机,适时递过新拟定的方案,“基础数据符合西医标准的受试者纳入核心组,进行严格对照试验;同时设立扩展组,采用苗医辨证标准纳入样本,重点跟踪长期疗效。”他指着方案里的交叉验证模块,进一步解释道:“这样既能保证数据严谨性,满足你们对科学量化的要求,又能体现个体化治疗的优势,兼顾我们的理念。”

汉斯接过方案,手指在“整体评估量表”那一页反复摩挲,停留了许久。晨光透过百叶窗的缝隙,在他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忽明忽暗。忽然间,他嘴角扬起一丝笑意,那笑容里带着释然,也带着对新可能的期待:“把你们的手诊标准转化成可量化的参数,我们来设计交叉验证算法。或许,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

当双方团队终于在修订版方案上郑重签字时,暮色已经漫过塞纳河的堤岸,将天空染成了一片温柔的橘粉色。小李看着邮件里更新的受试者招募标准,核心组保留了关键的量化指标,扩展组则加入了苗医辨证分型,两个组别将采用盲法对照设计,既兼顾了严谨性,又不失灵活性。他长长地舒了口气,悬了一天的心终于落了下来。

“其实他们昨晚就查了很多苗医文献。”阿雅端着两杯热咖啡走进办公室,看着林博士电脑上汉斯团队发来的补充资料,忍不住笑了起来,“你看这篇关于苗药炮制的论文,他们还做了详细的批注,显然是认真研究过的。”

林博士点开文件,在密密麻麻的德语批注里,夹着一行用谷歌翻译写的中文:“水火共制的工艺,与现代缓释制剂原理惊人相似。”他拿起笔,在旁边认真批注:“下周安排苗医传承人演示酒蒸大黄的炮制过程,让他们亲眼看看这古老工艺的精妙之处。”

晚风穿过走廊,带着塞纳河湿润的气息,吹动了白板上的试验进度表。窗外的月光皎洁如水,洒在静静流淌的塞纳河上,泛着粼粼波光。就像那些跨越了地域与文化的智慧,虽然源于不同的土壤,却终将在交汇处碰撞、融合,孕育出新的可能,为医学的发展开辟出一条更宽广的道路。林博士相信,这场看似充满分歧的合作,终将在相互理解与尊重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