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仪寂静 作品

第380章 修行者的基石(第2页)

拥有智慧的人是不会昏沉掉举的。

对治定中细心 :定中若生贪着,需观照其虚妄本质;若心散乱,需止法重新安住。

不贪不着。

不散不乱。

均齐定慧 :通过止观平衡定力与智慧,避免痴定或狂慧。

定力与智慧是挛生兄弟。

四,止观与菩萨行的关联。

修止观若能不堕于寂灭空相,且以利益他人为目标,即属菩萨行。

例如,观诸佛国土虽知其空性,仍现清净佛土以利益众生。

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如下。

止观为因果,需通过止观培养信心、智慧,并以实相为基础。

修行者需结合经教正见,将止观融入日常行持。

无论何种修行方式,均离不开日常行持。

总结起来就是 :止观助道之法,是通过内观与止心的结合,帮助修行者净化心灵、提升智慧,但最终需以行愿利益众生、成就菩提为归宿。

这样子的修行,就是菩萨的行为与做法。

虽行诸法不生不灭,而以相好庄严其身。是菩萨行;

诸法不生不灭是什么意思?

诸法不生不灭,是佛教的核心概念之一,其含义可从以下四方面理解:

一、核心定义。

指一切事物在本质层面(空性)上无生灭,但表象因缘和合而呈现生灭现象。即事物本质恒常,但因条件变化导致表象无常。

比如,一块手表本来是不会坏的。可是,遇到意外情况,手表很快就坏了。

二、空性本质

无自性 :诸法无独立、永恒的实体(自性),本质是“空相”,即因缘和合的产物。

世界上没有独立的东西。包括人。

比如一件衣服。得有服装厂做,有人制布料,有人裁剪,有人缝制。你才能穿上。

其它东西,亦复如是。

因此,假如有人说,他在宇宙中是独立存在的。等于放屁。

空性的本质——超越表象 :生灭现象仅是现象界的表现,本质层面无“生”与“灭”,如梦中场景虽生灭,但梦本身非真实存在。

这就是——宇宙间物质不灭的原理。

三、修行目标

通过般若智慧洞察空性,超越对生灭的执念,达到涅盘解脱。证得不生不灭即证悟佛法第一义谛,本质与现象分离。

比如,一个人的灵魂。

四、比喻阐释

佛经常用“如梦如幻如焰”等比喻说明空性,强调事物虚妄不实,不可执着。

执着者,幻人也!

五、与世俗生灭的区别

世俗生灭指具体事物(如花开花落)的有为变化,而“不生不灭”指超越表象的恒常本质,如真如法体。

修行的人,虽然知道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尽,但是,其仍然以相好庄严自身。不落俗套。

不会由于宇宙间尽皆空相,而垃垃塌塌。无论何时何地,威仪具是。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这样子的修行,就是菩萨的行为与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