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禅定解脱三昧(第2页)
即迁灭流转,无有自性。
四念处总述是以五蕴之色、受、想、行、识为主线,通过观察身、受、心、法四念处,逐步破除众生对常、乐、我、净的错误认知,达到清净心境,为解脱奠定基础。
虽行四正勤,而不舍身心精进。是菩萨行;
修行的人,虽然喜欢行四正勤,却锲而不舍地身心精进。
这样子的修行,就是菩萨的行为与做法。
四正勤是什么意思?
四正勤的第一勤就是:已生恶法令永断 。
对已产生的恶念或恶行,需立即断除,防止其复发。
例如,觉察到放逸心态时,从今往后杜绝此类行为。
四正勤的第二勤就是,未生恶法令不生 。
通过正念觉察,预防恶念产生。
例如,听到他人恶名时,及时反省自身,避免被负面情绪感染。
或者是,碰见恶人时,及时远离,免得沾染那种负能量。
四正勤的第三勤是,未生善法令生起 。
积极培养善念,如对尚未生起同情心的众生发起善意,主动创造行善条件。
四正勤的第四勤是,已生善法令增长 。
巩固并扩大已有的善行。
例如例,持续行十善道或菩萨道,使善心不断深化。
此四正勤,强调“精进”与“正念”,通过断恶生善的循环实践,促进道德净化与心灵成长。
这些就是菩萨的行为与做法。
虽行四如意足,而得自在神通。是菩萨行;
四如意是是什么意思?
四如意足是佛教修行中用于增强定力的四种方法。
其核心是通过调整心态和行为,使定慧均等,从而开发神通并实现愿望。
四如意是的具体含义如下:
四如意足的第一如意足——欲如意足 。
欲如意足是以强烈的希求心,推动修行,明确目标并保持积极态度。
这种“欲”是开发神通的动力基础,能激发内在动力,使修行者更专注。
四如意足的第二如意是乃为精进如意足 。
精进如意足,是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和精进,保持修行过程的连贯性。避免中断和杂念,确保修行效果稳步提升。
当真是——修行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四如意足的第三是心如意足 。
心如意足是指,保持一心专注,心不散乱。
通过念头的稳定和集中,增强定力,使修行者能深入观察正念,避免被外界干扰。
四如意足的第四是思惟如意足 。
思惟如意足,顾名思义,是在观照义理时保持心不驰散,专注思考。
这种深度的思维训练能提升智慧,同时巩固定力,为开发六通等神通奠定基础。
以上这四种如意足的总结为 :四如意足通过欲、精进、心、思惟四者的协调统一,平衡定慧之力,最终实现“所愿皆得”的修行目标。
其核心在于通过内在动力的激发和行为的规范,提升禅定境界,从而开发神通。
修行的人,每时每刻都在修着这四种如意足的功夫。久而久之,修行者就自然而然地获得了六种神通。
这样子的修行,是菩萨的行为与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