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陵墓(第2页)
然而,也有一些学者对秦始皇陵的风水提出了不同看法。有人认为,从风水理论的八卦方位来看,正南属于乾卦,为老阳,应配有水;正北属于坤卦,为老阴,应配有山,以达到阴阳平衡,而秦始皇陵南是骊山无水,北是渭水无山,背离了这一基本原理。还有人指出,秦陵背后的骊山缺少缠送护托,被认为是一条“假龙脉”,可能会影响到陵墓的风水气场。
梁平一边思索着这些风水学知识,一边沿着甬道缓缓前行。他明白,要想破解眼前的困局,就必须深入了解秦始皇陵的风水布局以及背后隐藏的秘密,或许这些秘密就与那个神秘的面具人和他所设的局有关。
“不管怎样,既来之,则安之,一定要找到出去的办法,还要回去找她们。”梁平暗暗给自己打气,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他继续在昏暗的甬道中探寻着,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却又充满了勇气,不知道前方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样的挑战和谜题。
梁平的指尖划过甬道石壁时,忽然感到一阵微弱的震颤。不是石块松动的晃,而是某种规律的脉冲,像有电流顺着指尖爬上来——这触感让他想起现代博物馆里的磁感线圈,只是古老了三千年。
他凑近石壁,借着油灯幽光细看。那些看似杂乱的凿痕,其实是一组精密的凹槽,截面呈等腰三角形,槽底嵌着的金属丝虽已氧化发黑,却仍能看出是提纯过的锡铅合金。这是秦代“伏线术”的极致体现,工匠竟将金属线嵌入石壁,形成类似现代电路的传导系统,只是传输的不是电流,而是地脉的磁能。
“难怪罗盘会乱转。”梁平忽然明白。骊山本身就是强磁带,而这些金属线组成的“地脉回路”,能放大地磁信号,让闯入者的方位感知彻底失灵。这比单纯的迷阵更狠,是用地球本身的磁场做囚笼。
转过弯的石门更令人心惊。门楣上的云纹不是装饰,而是一组二进制编码——凸起的纹路代表“1”,凹陷处代表“0”,组合起来恰好是一串指令:“非对称密钥验证通过,开启一级权限”。他忽然想起现代考古发现的秦代“阳燧”,那些青铜镜能通过日光聚焦取火,古人对“能量转化”的理解,远比史书里写的更深。
耳室里的陶俑肩甲处,竟有细微的齿轮咬合声。梁平掀开一个陶俑的衣襟,里面不是中空的泥胎,而是套着青铜制的差动齿轮组,齿牙间还残留着润滑用的动物油脂。这些陶俑根本不是陪葬品,是按照星象轨迹运行的“自动人偶”,它们的关节处刻着的刻度,与地轴倾斜角的误差不超过0.3度。
石台上的青铜匣散发着幽蓝微光。匣盖的锁扣是三组纠缠的铜环,细看却能发现环内侧刻着螺旋状纹路——这是秦代工匠模拟的“dnA双螺旋”结构,只是用铜环的旋向代替碱基配对,必须让三组铜环的螺旋角完全吻合才能解开。当梁平按特定角度转动铜环时,匣内忽然传出类似硬盘读取的“滋滋”声,竟与他手机解锁时的声波频率隐隐呼应。
漏刻里的不是水,是水银。这些水银在透明的水晶管里流动,管内壁涂着硫化汞,遇光会产生微弱的电流——这竟是一个原始的“光电传感器”,通过水银液面的升降控制电路通断。而那圈星象栏升起时,栏上的宝石忽然发出荧光,北斗七星的位置恰好对应着七个放射源,在地面投射出的光斑,与现代卫星定位的经纬度标记惊人重合。
帛书展开的瞬间,梁平瞳孔骤缩。上面的“地图”根本不是地宫布局,而是一幅元素周期表的雏形——用朱砂标出的通路,其实是不同金属的导电轨迹;“玄宫中枢”四个字的笔画里,藏着铀矿的分布标记。最骇人的是那句批注:“以俑为卫,非为防,实为引”,旁边画着个类似粒子对撞机的简笔画,两个反向旋转的圆圈,中间标着“太极”二字。
“原来所谓的‘法天象地’,根本不是迷信。”梁平喃喃自语。古人早已知晓,天地运行的规律本质是能量的流转——地磁是导航系统,星象是坐标网格,水银是导电介质,而那些陶俑,是维持整个能量场稳定的“中继器”。所谓的“风水”,或许是史前文明留下的科技密码,被后世曲解成了玄学。
石门再次开启时,传来的不是机关声,而是一段低频声波,震得人胸腔发麻。梁平忽然想起苏惊鸿说过的话:“最古老的阵法,往往藏着最超前的智慧。”他握紧那块磁石定盘针,发现石面的反光里,自己的倒影竟在微微扭曲——这哪里是陵墓,分明是一座三千年的地下实验室。
风从耳室穿堂而过,吹动陶俑衣襟的声响,像无数台精密仪器在同步运转。梁平望着通往深处的黑暗,忽然明白那个面具人布下的根本不是困局,是一场跨越时空的“验证”——验证后世是否能读懂,那些被裹在“神话”里的科技曙光。
他迈步走入黑暗时,指尖的磁石忽然发烫,仿佛有电流顺着血脉直冲头顶。脑海里闪过一个荒诞却清晰的念头:或许秦始皇寻求的“长生”,从来不是肉体不朽,而是要将文明的火种,藏进大地的磁场里,等着三千年后的人,按下重启的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