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第7章七七和亲人7(第2页)
第二天清晨,她果然在姐姐的书包里塞进一张折成纸飞机的糖纸;她把粘好的卡片塞进弟弟的枕头底下,卡片背后写着“裂缝是光进来的地方”;晚上妈妈一进门,她就端着一杯温水迎上去,小手轻轻搭在妈妈肩上,像给自己也搭了一座桥。
姐姐笑了,弟弟抱着卡片转圈,妈妈把温水喝完,把空杯子递给她,顺便给了她一个带着牙膏味的拥抱。那一刻,七七忽然懂了:所谓“旁观者清”,并不一定要别人来当那个旁观者;有时候,只要她肯停下来,听听自己心里的声音,再抬头看看家人的眼睛,迷雾就会自己散开。
可她仍旧小小地许愿——
如果有一天,她真的被迷得团团转,还是希望门外能响起一声轻叩,有一个声音对她说:“七七,别怕,我在这儿,陪你把路看清。”
七七坐在堂屋的小板凳上,手心里那封红底金字的入伍通知书已经被攥得起了毛边。
二十岁的儿子蹲在门槛外,正拿柴刀把一截杉木劈成薄薄的引火柴——刀起刀落,稳得像老井里吊上来的水,一滴不洒。七七望着儿子被夕阳镀亮的肩背,心里像被两根绳子往两边拽:一根叫“让他成家”,一根叫“让他卫国”。 一、让他成家?
她想起隔壁李婶上午说的话:“你儿子肯干又孝顺,早点娶个媳妇,你明年就能抱胖孙子。到时候你只管在门口晒太阳,小两口下地,多好!”
可七七眼前马上浮现另一幅画面:儿子穿着新做的蓝布褂子,牵着羞答答的闺女给她敬茶;可第三年,孩子半夜发高烧,小两口抱着娃往镇医院跑,雨大路滑,儿子摔在泥里,膝盖磕得血肉模糊——不是七七咒他们,是她太清楚,庄稼人“肯干”两个字背后,是多少天光未亮的腰酸背疼。她怕儿子太早被“家”字套牢,连喘口气的工夫都没有。
二、让他当兵?
她又想起村支书傍晚递通知书时的话:“部队今年来咱镇挑好苗子,你家小子体格、政审样样拔尖,去了就是装甲兵,学费全免,退伍还能安排工作。”
这回她脑海里换了一幕:儿子穿着笔挺的军装,站在雪亮的坦克旁敬礼;可下一瞬,新闻里那些边境的硝烟、高原的寒风,呼啦啦全涌进屋子,像一群乌鸦把油灯扑得忽明忽暗。她心口一紧,手里的通知书差点掉进灶膛。
三、儿子自己的想法
儿子劈完柴,抹了把汗,进屋蹲在七七膝边,像小时候一样把脑袋往她手心里蹭。
“妈,我听见你跟李婶说的话了。”他的嗓音带着柴火的温度,“我也听见你跟支书说的话了。”
七七鼻子一酸:“那你自己咋想?”
儿子握住她粗糙的手:“我想先去当兵。您别愁我娶不上媳妇,我想学一身本事,把身体练成铁板,把眼界练宽。等我退伍回来,再成家也不迟。到时候我能护得住媳妇娃,也能护得住您。”
他顿了顿,声音低下去:“我怕现在结了婚,万一哪天……您跟媳妇都得替我担惊受怕。等我成了真正的男子汉,再让他们娘俩过踏实日子。”
四、七七的决定
七七望着儿子,忽然想起二十年前自己生他那晚,屋外也是这样的晚霞,接生婆说:“这娃哭声像军号,将来怕是要穿军装。”
她吸了吸鼻子,把通知书上的毛边捋平,像抚平自己所有的纠结。
“去吧。”她拍拍儿子的肩,声音轻却稳,“去把军号吹得更响。妈在家等你,等你回来,再给你说媳妇。到时候咱家娶亲,用坦克给你开道!”
五、尾声
夜里,七七把儿子的旧衣裳一件件叠好,放进印着“光荣入伍”的帆布包。月光从窗棂漏进来,照得那枚小小的军徽闪闪发亮。
她忽然觉得,所谓“让儿子选哪条路”,其实从来不是她这个母亲能决定的事。她能给儿子的,只有一盏永远不灭的灯,让他无论走多远,都知道回头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