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7章 粮票清库的最后一战(第2页)
“明白!”瘦猴一溜烟跑了,这时候,雷宜雨的卫星电话响了一声,他走到相对安静的vip室接通。
“喂,刘主任?是我,小雷。抱歉这么早打扰您。”雷宜雨的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诚挚,“有个紧急情况,关于我们那个‘时代记忆·粮票回馈’的活动……”他将旗舰店前堪比春运的混乱情况简洁描述,着重强调市民参与的热情高涨以及部分历史票证的珍贵价值。“……考虑到这牵动了无数老百姓的情怀和收藏热忱,更是对国家取消票证制度前历史的一次温情回顾,能不能……恳请部里协调一下相关职能单位,对这个活动的社会征集环节,特批延长一点点时间?就延两个月,给这些承载了太多记忆的纸片一个体面的归宿?当然,所有流程我们保证规范,所有资金链保证透明!”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传来刘主任沉稳的声音:“小雷同志,人民群众的热情是个风向标。这事儿……有特殊性,也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和文化价值。我们会抓紧协调金融、粮储、商务几个相关部门,争取最快速度给你们特事特办,但你们企业也要做好管理和引导,不能出安全责任事故。”
“感谢刘主任!请您放心!秩序和安全,是红线!”雷宜雨语气郑重。
放下电话,不到三小时,雷宜雨办公室那部红色专线骤然响起,电话那头是瘦猴极度兴奋,几乎破音的吼叫:“宜雨哥!批了!文化部特批!粮票手机换购活动,最终登记兑付期延至两月后!官方文件刚传真到店里!广播已经循环在放啦!”
消息像长了翅膀。广场上的喧闹在短暂的凝固后,爆发出巨大的、劫后余生般的欢呼和嗡嗡议论,排队的压力骤然减轻大半。人群虽然尚未散去,但紧绷的神经松弛下来,许多人开始掏出干粮啃食,脸上带着轻松的笑意。
接下来的两个月,这场前所未有的“粮票清库战”在有序而温情的气氛中缓缓推进。长江通讯几乎把这条活动做成了年度最大的公益营销事件。各地分店纷纷开设老粮票鉴定评估专场,邀请退休粮站干部和文史专家坐镇,讲解那些泛黄纸片背后的故事。省市电视台滚动播放专题片《票证时代,温暖谢幕》,镜头里,无数双布满皱纹的手,庄重地递上珍藏的票证,换走一台代表着新时代通讯便利的“长江长亮s5”,脸上绽放的是被时代温柔以待的笑容。
库存告急的信号灯一次次狂闪,光谷工厂的烟囱日夜不停地喷吐白烟,以最简单、最耐造为标准制造的“清库特供版”s5源源不断地下线。瘦猴像个陀螺一样,一边督促生产物流,一边严防死守倒卖配额炒价的黄牛,好几次亲自披挂上阵去端窝点。
当最后一本被签得密密麻麻的登记册封存入库,当统计室传来“60万台s5库存全部清零”的正式报告时,磐石居小会议室里爆发出一阵由衷的掌声和鬼哭狼嚎般的欢呼。老吴拍着桌子大笑:“痛快!比当年在武钢抢高炉还带劲!这堆铁疙瘩,终于送出去了!”
庆功宴刚结束的次日清晨,一辆低调的面包车驶入了新落成的“华夏商业记忆博物馆”。雷宜雨和苏采薇走在前面,身后跟着博物馆的几位负责人。在一个布置得像八十年代供销社柜台的全新独立展区内,他们停下脚步。
玻璃展柜内,一盏暖黄色的射灯静静打亮。铺展开的并非稀世珍宝,而是厚厚一沓、颜色泛黄深浅不一的各式粮票。从50年代最早的粗制票证,到90年代印制精美的细粮券,按照不同省市区、不同时期,被真空封装在恒温恒湿的展框里。它们旁边,陈列着几张放大的老照片:农村集市上拥挤的粮摊、城镇居民拿着小本排队、以及前不久长江通讯门店那人山人海排队兑换手机的震撼场面。在这一切的中央,端端正正摆放着一台没有任何多余包装、通体哑光黑的“长江长亮s5”基础版手机。旁边的导览牌上,一行烫金大字格外醒目:
【展区四:告别与新生——票证制度的终结与数字中国的触达(1993-2008)】
核心展品:民间商业力量推动票证退出舞台的最后一战——长江通讯“粮票换购史”实物档案
苏采薇纤细的手指轻轻抚过冰凉的玻璃展柜,望着那些沉睡的粮票和那台普通的手机,眼神复杂:“这些小纸片,当年能让一家几口活命,也能把人困在方寸之地几十年。现在……它们躺在这里,像个句号。”
雷宜雨的目光落在展柜尽头,那里预留了几个空位。没人注意到,他眼底深处掠过一丝难以察觉的沉重与急迫。就在这时,贴身口袋里的加密手机发出特殊的震动频率,像遥远地方传来的沉闷心跳。他不动声色地拍了拍苏采薇的手:“是啊,一个时代过去了,总会有新的东西填上来。我们得快点了。”他转身,步伐沉稳地向外走去,“通知老徐,让老吴准备好‘磐石居’的核心样本,蓉城那边……等不起了。我们的通讯网,该去震源中心走一遭了。”
他的背影融入清晨略带寒意的光线下,刚刚送走了代表过去的粮票浪潮,一股无形却更加汹涌的时代浪潮,已然迫近眉头。而那一纸延期的特批换来的喘息之机,仿佛是为另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保障之战,按下了倒计时的按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