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胤礽(143)
在佟佳府的事情暂时平静以后,好像朝堂上的一切都安静了下来,只有隆科多暗自安插亲信的小动作还在继续。
而此时,在台湾正在发生一件足以影响康熙最后两年所有思路的事情。
在台湾的凤山县罗汉门生活着一个养鸭子为生的人,叫做朱一贵,此人有个外号叫做鸭母王,因为传说他只要拿着一根杆子,就能让鸭群听他使唤。朱一贵豪爽好客,结交了当地不少有志之士。
且说清朝收复台湾以后,对台湾的管理却并不严谨。清朝将台湾归于福建省管理,但是台湾相对于大陆而言就是个孤岛,因此很多官员都把台湾认为“是瘴疠之地”、“仕途畏途”,多不愿赴任或被贬谪至此。
正因如此,加上台湾距离京城的距离远,台湾当地的官员贪污成风——“我都到这里做官了还不能爽爽吗?”——台湾知府王珍就是贪污头子,他为了敛财,在台湾推行已经被康熙废除的人头税,还巧立名目整出了“船税”(造船要收税),“水丁钱”(出海要收税)等,实际上这些税一分钱也没有交给朝廷,而是落入了王珍王大人的口袋。
王珍不只是压榨台湾民众,就连驻扎在台湾的士兵他也没有放过,他和台湾总兵欧阳凯,副将许云相互勾结,换着花样克扣士兵军饷,这导致士兵生活困苦,纪律涣散,变成了标准的兵痞。
不仅是王珍等高层官员如此,底层的官吏也是上梁不正下梁歪,纷纷学习王珍的行为,对百姓敲诈勒索。
不仅官员腐败,清朝的官方对台湾的管理本身也埋下了雷:
1.清廷对台湾移民采取限制政策(如渡台禁令、携眷禁令),简单来说就是移民台湾很困难,并且不许带家眷,只准男人一个人过去。这导致台湾社会男多女少、结构失衡,流民问题严重。
2.官府在处理闽南籍(漳州、泉州)与粤东籍(客家)移民间的械斗冲突时,常偏袒一方或处置不公,加剧矛盾。因为官方认为客家人不算汉人,尽管清朝是满人的王朝,但是除了满人因为规则偏袒以外,汉人由于压倒性的人口优势,地位仍然低不了,很多官员一边压榨百姓,一边也是大汉族主义,只要涉及客家人的矛盾,那就是处置客家人,汉人不论有理没理,绝对没事!
这些都是很多年的事情了,而最后的导火索还是在康熙60年本年。年初时,台湾发生了大旱灾,但王珍为了继续敛财,根本没有派人赈灾,相反,王珍觉得旱灾来了要死很多人,他就没有那么多人头税可以收了,于是王珍下令:“不管死多少人,人头税一个子都不能少!”此令一出,台湾百姓怨声载道。
开春以后,王珍要返回大陆述职,通常来说,官员述职都要有个代理官员上位暂时管理,此时的台湾百姓就等着上来个靠谱点的官赈灾呢——结果王珍直接下令让他儿子来代理!
王珍之子和王珍学了一身贪污腐败的本领,继续鱼肉百姓。王珍在一座山种了一片竹林,这些竹子种出来就是为了制作一些竹器供王家人玩乐。而王珍之子却发现有百姓居然敢砍伐他家里的竹子用来制造竹筏,想捕鱼为生?这还了得!
王珍之子立马带着官兵冲进了竹林:“你们这些刁民,竟然敢偷我家的竹子,知不知道我爹是谁?我爹就是台湾知府王珍!你们竟然敢偷知府家的东西,是不是想谋反啊?”王珍之子手一挥,一群官兵就冲了上去抓捕百姓。
百姓们哪肯束手就擒,双方顿时扭打在一起。混乱之中,有百姓大声喊道:“我们不过是为了活命,砍几根竹子,他们就要把我们往死里整,这样的日子没法过了!”这话一出,众人心中的怒火瞬间被点燃。
但百姓终究是打不过人多势众的官兵。王珍之子将这些百姓抓起来,又挨个挨个带人去他们家里勒索钱财,声称这些百姓参与谋反,必须要给很多钱,他才会释放他们。
而王珍之子带人勒索,很快也勒索到了朱一贵家附近。
这一天,朱一贵放鸭子结束,正带着鸭群回家,就看见王珍之子带着一群官兵冲到了他隔壁邻居家,王珍之子张口就说:“你们家有人参与谋反,识相的就赶紧把银子交出来,否则就把你们全家都抓去大牢!”邻居一家吓得瑟瑟发抖,苦苦哀求。朱一贵本就对这些官员的腐败行径极为不满,此时见邻居遭此大难,心中的怒火再也压抑不住。他将手中的杆子一扔,大踏步走上前去,大声喝道:“住手!不过是砍了几根竹子,何罪之有?你们如此欺压百姓,还有王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