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那一夜京城最璀璨的年轻人(第2页)
在座不少人暗自点头——他们哪个不是熬了二十年资历才坐到这个位置?即便是当年那位
"火箭干部
",也是从基层一步一个脚印上来的。
而眼前这个年轻人,竟要一步登天?
李老的目光如古井无波,缓缓扫过众人。
老人忽然伸手,
"啪
"地一声将方案拍在黄花梨案几上,惊得几个茶杯齐齐一跳。
改革不是请客吃饭!
"李老
"啪
"地一声把赵峰的方案拍在桌上,文件四散飞开,
"谁规定的年轻人就不能挑大梁?
"
"1905年,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时,不过二十四岁。
"
李老的声音不疾不徐,却字字千钧,
"钱学森执掌五院时,刚过而立之年。
"
他忽然提高声调,
"在座诸位,谁能在二十七岁时写出这样的方案?
"
“年轻从来都不是否定一个人的借口。”
“我倒是天天和你们开会,开了三四个月了,谁提出过这样的建议,谁有这样的本事敢拍着胸脯对我李老头子说,今天他也能担下这个责任?
谁?我问谁?”
老人突然指向窗外。
"汉东三千万百姓等着半导体产业破局,你们却在这里跟我谈资历?
"
薛岳刚的背脊已经贴在了椅背上,仿佛要把自已嵌进去。
他忽然想起三十年前,自已还是个科员时,曾见过李老在抗洪一线怒斥官僚主义的场景——那眼神,与今日如出一辙。
至此。
赵峰的任命基本算是敲定,虽然在体制内没有正式的职位。
但却是真真实实拥有实权。
赵峰也明白李老的意图,能不能把这个督导组长真正踏实的做下来,要看他去汉东能不能做出成绩。
做得出来,这个督导组长明天就有可能是市委书记,有可能是省长省委书记。
做不出来,恐怕这个组长也就是个虚名了。
看再也没有任何反对的声音,李老对这一次的任命彻底敲定拍了拍桌子。
“天公不拘一格降人才,那是老天有眼。”
“能不能破釜沉舟用人才,那是靠你我的眼睛。”
“就这样散会。”
李老将任命文件轻轻一放,起身离席。
秘书们立即如影随形,会议室的门
"吱呀
"一声关上,仿佛按下了某个开关,原本肃穆的空间瞬间活了过来。
"赵组长!恭喜恭喜!
"某职位王主任第一个冲上前,脸上的褶子堆成了菊花。
"我家闺女在汉东政法大学读书,您去了可得多关照啊!
"
"老王你要点脸!
"财政厅的李厅长一把拽开他,
"你家闺女才十七岁吧?
"
转头就变脸似的堆起笑容,
"赵组长,我外甥女今年二十四,在剑桥读博士...
"
“你们都是留学生,有共同语言。”
"老李你更不要脸!
"科技局的张局长挤进人群,
"你外甥女不是去年就结婚了吗?
"
他神秘兮兮地压低声音。
"赵组长,我有个表妹在汉东电视台...
"
赵峰被围在中央,嘴角挂着恰到好处的微笑。
"各位领导太客气了,我刚到,还要多向各位请教。
"
窗外,暮色渐沉。这场闹剧般的
"庆功宴
"持续到深夜。
当最后一位领导依依不舍地离开时,赵峰的手机里已经新增了28个联系人。
翌日清晨,天刚蒙蒙亮。
一辆黑色红旗轿车就停在了赵峰住处楼下。
他知道。
属于自已的时代,就要开始了。
汉东的改革工作是试点当中的试点,所以时间紧迫,任务繁重。
仅仅休息了一个晚上,赵峰就已经接到了即将走马上任的通知。
今天早上大约是最后一次座谈会。
收拾好仪容,赵峰走下楼去。
司机恭敬地拉开车门:
"赵组长,李老在车上等您。
"
车内,李老正在翻阅文件,头也不抬地说:
"昨晚收了多少张名片?
"
赵峰微微一笑:
"二十八张。
"
"嗯,
"李老终于抬头,眼中闪过一丝笑意。
"比我当年少两张。
"
“来吧,跟你讲讲汉东的情况,顺便也告诉你一下,你那个原生家庭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