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政治天才(第2页)
“梁群峰的报告……“赵峰拿起茶杯抿了一口,“像老中医开的药方——四平八稳,但治不了急症。“
书房角落的秘书突然咳嗽一声。
这个年轻人了不得呀,事业发展小组集体开会讨论出来的,结果竟然被他一语中的。
前几天李老还说过一模一样的话呢。
李老却哈哈大笑:“好!那赵立春呢?“
赵峰神色一肃:
“他的方案像一剂虎狼药——能退高热,但会伤元气。“手指重重点在“外资控股“条款上,“这里埋着定时炸弹。“
赵峰就是从国外回来的,最知道外资控股的弊端了,像是某联某想,还有好几个官矿,某玻璃大厂,数不胜数的国家企业在20年后竟然成了外国人资产。
忠烈柳满口爱国,实际全家都搬到了国外。
如果让赵峰掌舵,这些汉奸绝对要早早清除,不给他们留半点侵吞国家资产的机会。
李老眼中精光一闪,原本他是比较注意赵立春的这篇文章。
不过大多数精力都放在了改革的那些政策上,比较符合南巡的调性。
竟然一时间没发现外资控股这个重大弊端。
“小峰啊,没想到你这个搞科学的眼光如此毒辣,比我这个老头子年轻时候不知道厉害多少倍。”
“如果你不是科研的尖端人才,我真想让你去政法大学再历练历练,过个10年20年接我的班啊。“
这话听的秘书写字的手都抖了一下。
李老从来没有对年轻人有过这么高的评价,哪怕是他自已的亲孙子。
不过赵峰可没有将这话当真,全当成是赞美之词。
李老是何等人物,坐的是何等位置,做不出惊天动地的成就,哪有可能接他的班?
不过既然已经打开了话匣子,赵峰自然不能错过这个机会。
“其实晚辈也写了篇拙作。“
赵峰从公文包取出文件,烫金封面在灯光下熠熠生辉。
【论改革市场经济开放的必要性,以及我国半导体事业发展的前瞻】
李老接过时还带着笑意:“半导体的事我可不懂,得让专家……“
话音戛然而止。
李老的目光,这就直接落在了改革开放几个大字上。
这使这位经历过无数大风大浪的老人,看着眼前年轻人的眼神真正发生了变化。
再也没有了长辈对少者的关心,扶持,渐渐的趋于震惊欣赏。
“你小子竟然也一直关注着国内吗?”
“没有国内的一手消息,你是怎么判断出国家要实行市场经济开放的?看来你这鼻子对于时政的敏锐性极高啊。”
这个评价已经是相当之高了。
毕竟现在才1991年,要实行全面开放市场经济的政策还没有完全公布。
国内也只有京城最顶尖的有些部门才知道,像钟正国这些地方上的权力部门也只能凭借着想象猜测。
就是因为钟正国拿捏不准政策,所以才会打太极。
没想到赵峰这个在国外消息闭塞的年轻人,竟然只凭着时局的眼光就能判断出国内的走向。
这已经能算得上政治天才了。
不过李老显然对赵峰的文章没有做更多的期望。
不同政治的人谈论政策往往都趋于表面,实际政策实行起来,有意想不到的千万种困难。
所以这种报告要么是有些空泛,要么就是过于激进。
如果真能研究准确的话,国家最顶尖的这些政治家,也不会花费整整三年的时间来讨论。
【标题:论改革市场经济开放的历史必然性与时代使命】
【一、历史镜鉴:封闭则衰,开放则兴】
【五千年华夏文明,凡鼎盛之世,必以开放为基……】
翻过了,一页又一页。
李老伸手向旁边的秘书要来了老花镜,苍老的手指微微发抖。
纸页翻动声越来越急,最终定格在第七页——
赵峰从时代的眼光,从汽车工业制造工业,手机工业,半导体工业,文化发展等接近10多个方向,论述市场经济的必要性之后,在结尾酣畅淋漓的作诗一首。
百载沉疴未愈,又闻列强锁关。
何时破重围?
挥起改革巨斧,敢教日月新天。
莫负少年头!
总结:
【学生的拙劣观点,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要以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而政府则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
当然最后一句话完全就是赵峰从政治书上照搬过来的。
作为理科生的他记得不多,但是经济体制这方面的概念还是记得很牢固的。
可1991年这个关口。(1992年6月首次公开正式提出)
政策还没完全敲定下来之前,现在也都属于内部讨论的阶段,毕竟这可是原则性的纲领。
李老那双满是皱纹的沧桑双眼,突然紧绷起来。
赵峰是从哪学习到的?
简直就是个政治天才,有着相当高的政治觉悟。
这上面提到的很多政策,很多施行方案都有着极强的可行性。
就好像站在未来回顾过去一样。
这真的是一个只有27岁的人,并且12年生活在国外,能有的眼光吗?
“小刘啊,给我通电组织部,通电办公室,要开一个紧急会议。”
李老当即站起身做一个手势给秘书。
“据我判断,这份文件探讨价值相当之高。”
“我要现在立刻的做一个评估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