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 作品
第254章 帮着裴祈安布局
永元帝看着罗无咎。
什么叫官官相卫?什么叫同气连枝?
如今放眼朝堂上的这些官员,看着都是自己的臣工,实则都听命罗无咎。
粟宽身为户部尚书,能如此跟身为皇帝的自己说话,还不是罗无咎给的胆量,瞅瞅,这不就护上了?
缓缓地收回手,永元帝淡淡的说:“罗爱卿,尽可说。”
罗无咎恭声:“泾水河连年水患,百姓苦不堪言,江南本是大夏的渔民之乡,这几年却连百姓都食不果腹,治理水患是当务之急。”
众臣点头。
永元帝蹙眉:“不说崔家人在治理水患吗?”
“正是,崔东昊确实在治理水患,颇有成效,可到底是要靠百姓自发帮忙,朝廷此时不能袖手旁观。”罗无咎说。
永元帝知道罗无咎要掏自己的钱袋子了,可他明明知道国库空虚,哪里有钱?
偏偏这样的话不能说。
每每到了这个时候,他就很想裴祈安,因为只要裴祈安在身边,这些事情都能给出最好的解决法子,哪里能像现在这般,自己要祭祖不让,说劳民伤财,然后在来掏自己的钱袋子,真是一点儿也不体恤自己的不容易呢。
“与其祭祖,粟大人说的没错,不如造福于民,唯有皇上把百姓的事情当做头等大事,百姓才会有奔头,拥护皇上。”罗无咎躬身:“镇国公回京已半年有余,依旧奔走在各地,平民乱,皇上,安内是当务之急啊。”
永元帝良久不语。
朝堂上鸦雀无声。
“罗爱卿,难道孤祭祖,就如此不应该吗?”永元帝语气哀伤,这让所有的朝臣都倒吸了一口冷气,谁敢说祭祖不应该?别说是当今皇上,就是寻常百姓人家,祭祖也是大事,是后世子孙不忘本,不忘祖的孝顺之行。
不给罗无咎说话的机会,永元帝摆了摆手:“退朝。”
唱和太监高声:“退朝--”
朝臣走出金銮殿,罗无咎在门口接了亲随地上来的拐杖,慢慢的往宫门去,他是失望的,不过失望多了,也就不在意了。
如今朝中大臣,除了自己外,六部都是自己回京后,遴选出来的能人,其中户部的粟宽,更是个忧国忧民的直性子,他说的没有错,可在永元帝眼里,这是阻拦他祭祖。
“罗老大人。”粟宽快步过来:“下官想要见一见方姑娘。”
罗无咎摇头:“方姑娘若频频出现,只怕会让那位更心生忌惮,粟宽啊,尽人事听天命。”
粟宽停下脚步,看着罗无咎远去的背影,步履蹒跚,满头银发,那红色的官服罩着枯瘦的身子,如此老人怎么能不敬重。
再回头看看金銮殿,这样的皇上如何能中兴大夏,可怜外面摄政王和温家军为国浴血奋战,罗家曾经的纨绔二少都率军征战,为护大夏安宁,偏偏这位皇帝,打从太子死后,性情大变,后宫再无子嗣,这大夏朝廷该何去何从啊?
“粟大人。”
粟宽抬头看跑来的小厮,他认得,是罗大人身边的亲随,微微颔首:“罗老大人有何吩咐?”
“老大人让奴才转告粟大人,天下是百姓的天下,我们都是在为百姓做事,切不可被挫了锐气。”小厮行礼告辞。
粟宽往户部去的时候,神色凝重,反复斟酌罗无咎的话。
马车里,他心情十分低落,突然听到吵闹声,撩起帘子往外看,就见一家粮铺外面排着长长的队伍,其中一个衣着粗布衫的男人双目赤红,抓着小伙计的衣领:“昨儿还说糠皮只要五百文,怎么今儿就要一两银?这是天子脚下,你们要饿死我们这些劳苦百姓吗?”
糠皮啊。
百姓现在连糠皮都吃不起了。
粟宽缓缓地靠在马车里的软枕上,双手捂着脸,半天才喃喃自语:“老大人,下官明白了!明白了!”
谁说在朝为官就是为天家做事?
身为户部尚书,他是百姓的户部尚书!
回到户部,粟宽让户部左右侍郎分别往京城周围的村落去,他也换了常服,出了京城,百姓如今糠皮都吃不起,怎么能有粮种?若无粮种,用什么播种?连种子都没有的时候,百姓别说糠皮了,青草都不够吃,这个是京城啊!
***漠北。
温令仪接到了罗少商的书信。
打开书信,温令仪从头看到尾,眉头紧锁。
“阿宁,怎么了?”温夫人这些日子都陪在女儿身边,孕早期总是要吃一些苦头的,身为娘亲的她最了解不过了,心疼却也无可奈何,只能日日过来陪伴。
温令仪把书信递过去:“京城百姓连糠皮都要吃不起了。”
温夫人看了书信,震惊:“怎么会这样?那可是天子脚下,娘到京城这么多年,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啊。”
“那是好年景,娘亲,京城百姓如今都不如那些远在偏僻地方的百姓好活,手里无田,缸里就什么也没有了,那点银子活命远远不够。”温令仪无奈的摇头。
温夫人继续看书信:“这罗大爷是个有远见的,既然存了粮种,就能让百姓耕种。”
“可是要名正言顺的拿出来,朝廷不做声,众合商会也很难。”温令仪揉了揉额角:“真不知道皇上是怎么了,总觉得越来越拎不清了。”
温夫人放下书信:“还能为什么?太子死了后,后继无人。”
“也是。”温令仪低声:“残害忠良,鸟尽弓藏,遭遇外敌的时候,又启用被忌惮了多年的老臣,如此行径,谁能心服口服?”
“阿宁,慎言。”温夫人柔声。
温令仪研墨提笔,写了两封信,一封信给罗少商,另一封信是让罗少商转交给方静言的。
小囡囡说过,方静言是个很厉害的人,既然在京城束手束脚,那就请到漠北来!
“阿宁,这方静言是个什么人?”温夫人问。
温令仪便把方静言的事原原本本的说给了温夫人听。
温夫人啧啧两声:“这世上啊,就不缺有眼无珠的人,既然有这样的奇女子,那就来漠北,你舅父买下了漠北半数的田地,正缺这样的人。”
温令仪眼睛一亮:“母亲,大表哥呢?”
“在苍山啊。”温夫人说。
温令仪摇头:“好让大表哥回来一趟,我有更大的事情需要他去做,只要这件事做成了,宋家不单单在漠北,就是在江南也绝对能占有一席之地,纪家再也没机会东山再起了。”
“阿宁,你这是有什么好事了?”温夫人笑着说:“还是,在帮着裴祈安布局啊?”
什么叫官官相卫?什么叫同气连枝?
如今放眼朝堂上的这些官员,看着都是自己的臣工,实则都听命罗无咎。
粟宽身为户部尚书,能如此跟身为皇帝的自己说话,还不是罗无咎给的胆量,瞅瞅,这不就护上了?
缓缓地收回手,永元帝淡淡的说:“罗爱卿,尽可说。”
罗无咎恭声:“泾水河连年水患,百姓苦不堪言,江南本是大夏的渔民之乡,这几年却连百姓都食不果腹,治理水患是当务之急。”
众臣点头。
永元帝蹙眉:“不说崔家人在治理水患吗?”
“正是,崔东昊确实在治理水患,颇有成效,可到底是要靠百姓自发帮忙,朝廷此时不能袖手旁观。”罗无咎说。
永元帝知道罗无咎要掏自己的钱袋子了,可他明明知道国库空虚,哪里有钱?
偏偏这样的话不能说。
每每到了这个时候,他就很想裴祈安,因为只要裴祈安在身边,这些事情都能给出最好的解决法子,哪里能像现在这般,自己要祭祖不让,说劳民伤财,然后在来掏自己的钱袋子,真是一点儿也不体恤自己的不容易呢。
“与其祭祖,粟大人说的没错,不如造福于民,唯有皇上把百姓的事情当做头等大事,百姓才会有奔头,拥护皇上。”罗无咎躬身:“镇国公回京已半年有余,依旧奔走在各地,平民乱,皇上,安内是当务之急啊。”
永元帝良久不语。
朝堂上鸦雀无声。
“罗爱卿,难道孤祭祖,就如此不应该吗?”永元帝语气哀伤,这让所有的朝臣都倒吸了一口冷气,谁敢说祭祖不应该?别说是当今皇上,就是寻常百姓人家,祭祖也是大事,是后世子孙不忘本,不忘祖的孝顺之行。
不给罗无咎说话的机会,永元帝摆了摆手:“退朝。”
唱和太监高声:“退朝--”
朝臣走出金銮殿,罗无咎在门口接了亲随地上来的拐杖,慢慢的往宫门去,他是失望的,不过失望多了,也就不在意了。
如今朝中大臣,除了自己外,六部都是自己回京后,遴选出来的能人,其中户部的粟宽,更是个忧国忧民的直性子,他说的没有错,可在永元帝眼里,这是阻拦他祭祖。
“罗老大人。”粟宽快步过来:“下官想要见一见方姑娘。”
罗无咎摇头:“方姑娘若频频出现,只怕会让那位更心生忌惮,粟宽啊,尽人事听天命。”
粟宽停下脚步,看着罗无咎远去的背影,步履蹒跚,满头银发,那红色的官服罩着枯瘦的身子,如此老人怎么能不敬重。
再回头看看金銮殿,这样的皇上如何能中兴大夏,可怜外面摄政王和温家军为国浴血奋战,罗家曾经的纨绔二少都率军征战,为护大夏安宁,偏偏这位皇帝,打从太子死后,性情大变,后宫再无子嗣,这大夏朝廷该何去何从啊?
“粟大人。”
粟宽抬头看跑来的小厮,他认得,是罗大人身边的亲随,微微颔首:“罗老大人有何吩咐?”
“老大人让奴才转告粟大人,天下是百姓的天下,我们都是在为百姓做事,切不可被挫了锐气。”小厮行礼告辞。
粟宽往户部去的时候,神色凝重,反复斟酌罗无咎的话。
马车里,他心情十分低落,突然听到吵闹声,撩起帘子往外看,就见一家粮铺外面排着长长的队伍,其中一个衣着粗布衫的男人双目赤红,抓着小伙计的衣领:“昨儿还说糠皮只要五百文,怎么今儿就要一两银?这是天子脚下,你们要饿死我们这些劳苦百姓吗?”
糠皮啊。
百姓现在连糠皮都吃不起了。
粟宽缓缓地靠在马车里的软枕上,双手捂着脸,半天才喃喃自语:“老大人,下官明白了!明白了!”
谁说在朝为官就是为天家做事?
身为户部尚书,他是百姓的户部尚书!
回到户部,粟宽让户部左右侍郎分别往京城周围的村落去,他也换了常服,出了京城,百姓如今糠皮都吃不起,怎么能有粮种?若无粮种,用什么播种?连种子都没有的时候,百姓别说糠皮了,青草都不够吃,这个是京城啊!
***漠北。
温令仪接到了罗少商的书信。
打开书信,温令仪从头看到尾,眉头紧锁。
“阿宁,怎么了?”温夫人这些日子都陪在女儿身边,孕早期总是要吃一些苦头的,身为娘亲的她最了解不过了,心疼却也无可奈何,只能日日过来陪伴。
温令仪把书信递过去:“京城百姓连糠皮都要吃不起了。”
温夫人看了书信,震惊:“怎么会这样?那可是天子脚下,娘到京城这么多年,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啊。”
“那是好年景,娘亲,京城百姓如今都不如那些远在偏僻地方的百姓好活,手里无田,缸里就什么也没有了,那点银子活命远远不够。”温令仪无奈的摇头。
温夫人继续看书信:“这罗大爷是个有远见的,既然存了粮种,就能让百姓耕种。”
“可是要名正言顺的拿出来,朝廷不做声,众合商会也很难。”温令仪揉了揉额角:“真不知道皇上是怎么了,总觉得越来越拎不清了。”
温夫人放下书信:“还能为什么?太子死了后,后继无人。”
“也是。”温令仪低声:“残害忠良,鸟尽弓藏,遭遇外敌的时候,又启用被忌惮了多年的老臣,如此行径,谁能心服口服?”
“阿宁,慎言。”温夫人柔声。
温令仪研墨提笔,写了两封信,一封信给罗少商,另一封信是让罗少商转交给方静言的。
小囡囡说过,方静言是个很厉害的人,既然在京城束手束脚,那就请到漠北来!
“阿宁,这方静言是个什么人?”温夫人问。
温令仪便把方静言的事原原本本的说给了温夫人听。
温夫人啧啧两声:“这世上啊,就不缺有眼无珠的人,既然有这样的奇女子,那就来漠北,你舅父买下了漠北半数的田地,正缺这样的人。”
温令仪眼睛一亮:“母亲,大表哥呢?”
“在苍山啊。”温夫人说。
温令仪摇头:“好让大表哥回来一趟,我有更大的事情需要他去做,只要这件事做成了,宋家不单单在漠北,就是在江南也绝对能占有一席之地,纪家再也没机会东山再起了。”
“阿宁,你这是有什么好事了?”温夫人笑着说:“还是,在帮着裴祈安布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