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有那么一种人(第2页)

她顿了顿,用最朴实的语言解释那关键的“两点”:

“咱们要做的,就是给它搭好这个‘窝’,创造这个‘好环境’。说白了,就是两件事儿:

季教授挤到何教授前面,也着急的催促:“快说快说,哪两件????”

苏砚秋看着两位资深教授还开始抢前排位置,于是也不卖关子,直接简明扼要的开始讲解。

“首先要根据目标作物的发展,比如想要深根?抗旱?高产?,把咱们之前挑好、养好的那几类‘小帮手’——‘保镖厨子’、‘贴身管家’、‘地下互联网’、‘清洁回收队’——按合适的‘配方’和‘份量’,在播种前或者刚出苗的时候,‘请’到地里去安家落户。这就好比给庄稼请好了它的‘专属生活团队’,这其实就是一个配生物肥的过程。”

“其次就是铺好‘床铺’,地里那些上一茬剩下的秸秆根茬啥的,别急着清走或者烧了。让咱们的‘清洁回收队’就在地里头干活!它们会把这些‘废料’慢慢‘嚼碎’、‘消化’,变成滋养新苗的‘营养汤’和‘黑金土’。这就相当于给新庄稼铺了一层现成的、暖和的、有营养的‘床铺’,让它一扎根就能吃上自家地里‘循环’出来的好料。”

苏砚秋总结道:“把这‘帮手’请到位,把‘床铺’铺舒服了,剩下的,就交给庄稼自个儿和它那些‘小帮手’们去磨合、去‘转’起来。咱们只要看着点,别让外头的化肥、农药硬插进来搅和了它们的‘小日子’就行。这‘活圈子’,自然而然就能转开了。”

季教授凝神思索了片刻,他那惯常没什么表情的脸上难得地松动了一下,点了点头,声音依旧平稳但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认同:

“操作层面……听起来倒不算繁复。”

“嗯,确实不难,关键在于‘配’和‘时机’。”

苏砚秋肯定道,目光扫过玻璃房里那些承载着希望的稻穗,

“你们要是感兴趣,现在就可以提前琢磨琢磨了。我看这水稻的伴生试验是板上钉钉的成功了,等种子一收,正好就能把‘小帮手圈子’这套用上,无缝衔接下一次栽种!正好也拿这块试验田练练手,看看效果。”

何教授一听,立刻来了精神,连声说好。

几个人又围在一起,对着白板上的“大圆圈”和那些“小帮手”符号,嘀嘀咕咕地讨论起来,只有巫福星吃的太多,这会吹着空调昏昏欲睡。

不知几人已经从微生物菌剂的初步筛选、到如何高效利用田间残留物、再到初期监测指标……时间在专注的探讨中飞快流逝,直到墙上的挂钟“铛”地一声轻响,指向了晚上九点。

苏砚秋这才惊觉时间已晚,连忙告辞。

巫福星刚刚趴在桌上已经睡了一觉,这会站起身伸了个懒腰:

“我送你回去,正好吹吹风醒醒神。”

月色如霜,温柔地洒在静谧的乡间小路上,风吹着枯树,发出呜咽的声音。

两人并肩走着,都拉紧了身上的羽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