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二轮黄豆种植(第2页)
唐俊恍然大悟,似乎终于想明白为何苏砚秋小小年纪能懂的这么多。
“原来是这样,那关于本地资源库,我前两天己经初步整理了一份粤市周边常见且可能符合上述标准的植物名录,不过听你刚刚详细讲了条件,有几种可以优化掉,至于土壤本底数据昨天刚更新过,ph值、有机质含量、主要养分指标都在这里……”
他迅速翻出几份文件。
两人迅速进入了高效的专业协作模式。
苏砚秋把控着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目标导向,精准指出关键点和潜在风险;
唐俊则凭借对本地环境和资源的深入了解,不断补充具体信息、提出切实可行的操作建议,并快速记录下需要跟进的事项。
讨论节奏紧凑,信息密度极高。
被这专业壁垒“隔离”在外的巫福星,看着两人沉浸在对土壤参数和植物名的探讨中,无奈地耸耸肩。
她尽职尽责地掏出随身携带的微型信号检测仪,不动声色地在办公室及周边区域快速扫描了一圈。
仪器屏幕显示一切正常,没有异常信号源。
她想起前两天国安方面安排的“实习生”也己到位,想必外围的安保级别己经提升,心下稍安。
确认环境安全后,巫福星便默默承担起后勤角色——将两人的行李搬进临时休息室安置好,又去茶水间倒了三杯温水,轻手轻脚地放在两人手边触手可及的地方,随后便安静地退到一旁,保持着警觉。
接下来的两天,苏砚秋和唐俊几乎完全泡在了基地和周边的山野田间。
简陋的办公室里,摊满了从各处采集来的植
物样本、土壤剖面图、本地植物志复印件和密密麻麻记录数据的笔记本。
两人埋头筛选、争论、记录,进进出出带进来的泥土在原本还算干净的地面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
巫福星看着苏砚秋蹲在地上,小心翼翼地将一株候选伴生植物的根系泥土剥离,指尖都沾满了泥,而唐俊则在旁边飞快地记录着植株的形态特征描述。
她忍不住再次开口:“小秋,我说真的,咱这基地,该建个正经的实验室了。”
苏砚秋头也没抬,随口应道:“有现成的干嘛不用?慕教授那边世界级的海洋水稻实验室,设备顶尖,检测又快又准,还免费!我这小打小闹的,何必再费钱费力自己弄?盖房子、买设备,那都是烧钱的窟窿。”
她小心地将植株放进标记好的样本袋,语气带着点科研人员特有的“蹭资源”的狡黠。
“嘿!你这格局!”
巫福星叉着腰,一脸的不认同,“目光放长远点行不行?你现在是‘小打小闹’吗?你家的菜什么品质,你心里没有数啊!卓佩规划的基地标准配置里,员工宿舍、食堂、办公室、接待室一个不缺,为啥偏偏没有实验室?不就是因为你以前习惯了跑田间地头,觉得没必要像何教授他们那样先在实验室里捣鼓?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
她走近几步,压低了声音,神情变得严肃:“‘绿芽’己经启动,你和它现在是一根绳上的蚂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