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4章 人手(第2页)

她的指尖无意识地虚点了一下空气,仿佛在描绘那无形的能量流动网络。

“让它们的能量流、营养流……”

她微微眯起眼,“…达到一种微妙的势均力敌。就像两个顶尖的武林高手在互相喂招切磋,力道必须拿捏得恰到好处,你强一分,我弱一分,都激发不出真正的潜力。只有力道相当,彼此逼迫,才能逼出最快的进步,最深的领悟,让它们学得更快,变得更强。”

这个比喻通俗却精准无比,将复杂的共生能量交换机制瞬间点透。

苏砚秋当然己经“看”到了这场实验必将带来的巨大突破——那些植株间日益紧密、高效的信息流和能量互补模式,以她的经验来看,己经成功了70%。

但这惊喜,理应留给何教授自己,在数据堆砌的报告中,在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里,去震撼,去狂喜,这是对农业研究员的基本尊重。

如果她提前剧透,就失了那份科研探索应有的醍醐灌顶。

何教授听着,心脏在胸腔里擂鼓般跳动,他猛地一拍大腿: “不行了!我得立刻回去!老庄还没回来呢,他还在帮你筛选得力人手,我得先回实验室盯着!”

他语速快得像连珠炮,话音未落,他人己经像一阵风似的卷了出去,连背影都透着迫不及待的激动。

苏砚秋看着何教授风风火火消失的背影,不禁莞尔一笑,这份对科研的赤诚和狂热,她完全能理解。

笑容缓缓收敛,她也开始思考国家那份沉甸甸的“馅饼”带来自己的震撼与责任,此刻才真正需要她独

自消化。

神农基地的规模即将呈几何级数膨胀,从一隅之地变成遍布全国的庞大网络,这意味着,她手中那些凝聚了无数心血的、能改变农业格局的优良种子,必须更快、更稳、更大规模地培育出来。

可她她精心规划的三轮次快速迭代种植实验,进展远低于预期。

受天气和时间上的影响,第一轮尚未圆满收官,少数进入第二轮的伴生种植组合,距离基因稳定的目标——那至关重要的三轮——也还遥遥无期。

更棘手的是,为了追求基因在自然状态下的适应性,模拟最真实的自然环境,她不能依赖温室大棚的庇护。

时间,成了最大的敌人。

苏砚秋低声自语:“……看来,破局的关键,还是得压在粤市那边了。”

南方温润的季风气候,是此刻对抗北方严寒、抢回宝贵时间的最佳武器。

这个念头一出,瞬间从模糊的设想凝结成必须立刻落地的行动方案。

她迅速理清思路,擂鼓村这边,是明面上的靶子,得继续好好‘招待’华宇那帮人……粤市基地可以作为真正的加速引擎,首要任务:所有己经完成第一轮改良的种子,必须立刻启动第二轮伴生种植,时间不等人!

想到原本粤市按部就班的计划——先种植本地品种进行第一轮基础改良——现在苏砚秋果断将其推翻:“必须同步进行,改良与伴生,双线并进,没有慢慢来的余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