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各司其职
苏砚秋笑眯眯地转向旁边一直埋头吃饭的向小君,直接点题, “君哥,何教授之前不是提过吗?农科所对接的几所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的实习生资源很丰富,就业压力也不小。”
向小君被点名,赶紧咽下嘴里的饭,放下筷子,认真地说,
“对!苏姐你记性真好!现在农学生就业确实是个难题。何教授跟所里领导汇报过你这边的大项目和发展蓝图,所里非常看好,支持力度很大!”
他话锋一转,开始掰着手指头细说关键点,
“不过,要接收实习生,咱们得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一是他们的生活保障,吃住得安排好;二是身份问题——按高校和主管部门的规定,必须有正式注册的企业实体,才能签规范的校企合作协议。有了这个协议,实习名额、考核标准、优秀学员的留用机制,才能白纸黑字地固定下来,学校那边也才好操作。”
他心里清楚得很,他们农科所那块核心水稻试验田,是多少农学生挤破头都想去的“圣地”,但那属于国家级重点项目,筛选严格,名额极少,基本不对外招新实习生。
而苏砚秋这里不一样,包山、种菜种果、植药、生态养殖……项目规模大,业态丰富,实践机会多。
向小君甚至盘算着,等这边平台搭起来,一定要替自己母校多争取几个宝贵的实习名额——在他看来,在这儿能学到的东西,比在单一的水稻试验田只多不少。
“所以,”
苏砚秋听完,目光重新聚焦到林嘉树身上,思路无比清晰,
“问题又回到了原点:当务之急,是先把土地租赁合同敲定,把该办的手续跑完,把员工宿舍这些基础设施建起来。只有地基打牢了,平台搭好了,人才和帮手才能源源不断地引进来。”
现代化农业,早已告别了单靠一把锄头打天下的时代。
每一步发展,都伴随着林林总总的规章、流程和资质要求。注册公司,正是打通人才输入血脉、确保整个项目能在阳光下规范运行的必经之路,也是撬动后续所有可能性的那根关键杠杆。
“行,我吃完饭回去让李书记安排开会!”
林嘉树干脆利落地应下,“村里开个会走个程序,顺利的话,明天就能签合同。”集体土地的流转,该有的章程一步也不能少。
“那敢情好!”
苏砚秋眼睛一亮,笑成了两弯新月,“明天山要是包下来,正好到我家来,我请你们喝点新鲜玩意儿,庆祝庆祝我正式当上‘山大王’!”她语气里带着点孩子气的得意。
“别别别!”向小君一听“喝”,条件反射似地连连摆手,脸上写满了心有余悸,“苏姐,你家的米酒我可不敢再碰了!上回那点儿‘好喝的’,后劲儿足得能撂倒一头牛!害得我宿舍都回不去,在你家客房睡到日上三竿,这脸都丢到农科所去了!”
那晚断片的记忆和第二天农科所同事的调侃,至今想起来还让他耳根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