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大部队到安泽
“保证完成任务!”战士们异口同声地喊道,声音震得树上的鸟儿都扑棱棱飞走了。 与此同时,骑兵班的战士们已经飞奔到各个村庄。
张家庄的老村长张大牛正在吃饭,一听消息立即扔下饭碗,抄起铜锣就往外跑。
“铛铛铛”的锣声响彻村庄:“老少爷们儿都听着!八路军要架桥打鬼子,需要人手帮忙!能动的都跟我走!”
正在田里干活的青壮年二话不说扔下锄头就往河边跑。
妇女们赶紧回家,把能用的木板都找出来。就连十几岁的半大孩子也扛着麻绳、铁锹往河边赶。
有个老大娘颤巍巍地拆下自家的门板,非要让孙子扛去帮忙。
不到半小时,沁河滩上已经聚集了几千人。
战士们扛着早就准备好的圆木和工具,老乡们则带来了五花八门的材料:门板、床板、粮仓的隔板,甚至有人把祖传的八仙桌都拆了扛来。
几个壮小伙推着村里储存的柴油桶,汗流浃背地往河边赶。
孙岩站在齐膝深的水里,挥舞着手臂,声音嘶哑地指挥着:“把木船和油桶固定好!形成桥墩基础!”
“架主梁!用最粗的木头!门板木板铺桥面!快!”
“乡亲们!把材料递过来!绳子!再给我些粗绳子!”
“小心脚下!站稳了!”
战士们和青壮年跳进冰冷的河水,用肩膀扛起沉重的木梁。
妇女和老人则在岸边传递材料、递送工具,孩子们也力所能及地帮忙拉绳子。场面热火朝天,却又紧张有序。
口号声、指挥声、木材的碰撞声、河水的哗哗声,交织成一曲震撼人心的军民协奏曲。
太阳晒得人头晕眼花,汗水混着河水浸透了每个人的衣衫。
有个小战士在搬运木料时不小心划破了手,鲜血直流却浑然不觉。一位大嫂看见后,二话不说撕下自己的衣襟给他包扎。
经过大家两个多小时的奋战,两座宽三米、长百米的桥终于横跨沁河。
桥身虽然简陋,但每一块木板都凝聚着军民的血汗。
孙岩最后一个上岸,他的双腿已经被河水泡得发白,手上全是勒痕,但脸上却洋溢着胜利的笑容。
“留下一个连守住这座桥,直到大部队通过。”他声音嘶哑地下达命令,疲惫地返回县城,准备迎接大部队。
傍晚,大部队已经穿越起伏的丘陵,进入安泽县范围,时间已经来的下午六点五十分,比预定时间晚一些!
岳涛看着手表,心中一块大石落地,许多战士今天才第一次摸摩托车,一路上小问题不断。
他拿起步话机,声音沉稳而有力:
“全体注意!安泽已到!保持警戒!车辆集中停放,安排双岗看守!各团统计人员车辆状况,一小时后向我汇报!”
“重复,安泽已到!准备宿营!”
庞大的车队如同归巢的蜂群,发动机的轰鸣声渐渐稀疏、平息,最终只剩下晚风吹过原野的声音。
护卫队的到来,受到安泽八路军的欢迎,
孙岩一听说大部队到了,不顾劳累,带着几十个战士急匆匆地赶了过来。 他上次见到李云龙时,两人都还是营长,而且王泽当时还送了他一把精致的柯尔特手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