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在大唐炒茶!
萧然坐在小院的青石板凳上,指尖还沾着方才挖草药的泥土,脑子里却反复回想着虞世南那句“茶是真不错”。村后那片坡地,张二丫之前割草时提过,长着不少野生的小茶树。
这种野生的,产量应该不如人工种植的。
“五娘,附近有没有种茶的?”萧然问道。
“小郎君,长安城附近并没有,茶叶主要还是南方来的”李丽质解释了一下。
“村子后面有野生的.”张二丫再次提醒萧然。
萧然点点头,继续思索起来。
“之前只想着喝茶,倒忘了自己炒炒看。”
萧然摸了摸下巴,蹲下身盯着灶房外的铁锅,这口锅平时用来炖土豆红薯,如今倒能派上炒茶的用场。
念头一冒,流程便在脑子里慢慢顺起来:
首先得摘鲜叶,附近没有大规模种植的,只能去采摘野生的。
摘回来不能直接炒,得摊开晾着,不然叶子堆在一起会闷坏,家里有竹筛,铺在廊下通风处正好,晾到叶子软塌塌、摸不着水汽就行。
接下来是最关键的杀青,他记得流程里说要高温快炒,可铁锅温度怎么控?
萧然有点犯难,这玩意只能靠经验和感觉。
萧然走到灶前,把锅放上,等锅壁微微发红,伸手在离锅面半尺的地方试了试。
热浪扑得手发麻,赶紧缩回来,“应该差不多了,再热就该焦了”。
又琢磨起翻炒的节奏,之前看农书里提过“抖闷结合”,鲜叶下锅得先快速抖散,不然贴锅就糊,等叶子变软再稍微闷一会儿,让酶彻底灭活,可“一会儿”是多久?
他只能在心里记着,盯着叶子从亮绿转成暗绿,没了那股子生涩的青草气,就赶紧盛出来。
“揉捻也得注意。”
他起身找了块干净的杉木板,这是之前张锦禾打家具剩下的,表面光溜没毛刺。
鲜叶杀青后得趁热揉,不然凉了就硬了,可力道怎么把握?
太轻了条索散,泡出来没样子,太重了又会揉碎,茶汤浑。
他试着用手掌虚按,想象着把叶子拢成一团,慢慢往一个方向搓,“先轻后重,揉出点汁儿附在表面,应该就能粘成条了”。
最后是干燥,他记得流程里说不能一次炒干,不然会结块。
得把揉好的茶胚先倒进温锅里,小火慢慢翻,炒到表面干爽了就盛出来摊晾,等凉透了再回锅炒,反复两三次,直到捏在手里能捻成碎末,不粘手为止。
“要是第一次炒焦了也没关系,大不了再摘些鲜叶试。”
萧然咧嘴笑了笑,倒没太怕失败,多试试就好了,这个试错成本不高,炒个茶总不至于太难。
萧然的要求不高,不需要炒的多好,只需要能喝就行。不用其他调味品,能直接冲泡了喝就可以。
觉得可行,萧然想试试。
煤炭可以卖平民价,印刷出来的书籍价格也很低,因为目标群体是普通人。
太贵了普通人买不起。
但是茶叶就不一样了,李世民,李渊一家不缺钱,长安城皇亲国戚,王侯将相,世家门阀不缺钱,得卖高价。
赚这些人的钱,心里不膈应。
“二娘,现在能采茶吧!”萧然问了一下。
“可以的,小郎君现在去吗?”张二丫很兴奋,“采什么样的?”
李丽质豫章公主和萧钰也想参与一下。
这种事情就是有意思。
又是一项大唐没有工艺即将问世。
“之前我以为小郎君的茶是品种不一样,才不需要放其他调味品去煮,直接冲泡就可以.”豫章公主说道。
“是制茶的工艺不一样。”萧然说道。
贞观时期的茶,既不是后世的“散茶”,也不是宋朝的“精致团茶”。
而是以粗制蒸青饼茶为主,核心特征可概括为“形为饼、质偏粗、味带涩”。
多为圆形或方形的“茶饼”,将茶叶加工后压制成饼状,大小不一,表面可能有简单模印,颜色呈暗绿色或墨绿色,质地较紧实。
便于长途运输,毕竟长安的茶多从南方蜀地、江南运来。
属于“蒸青绿茶”范畴,但工艺粗糙,茶饼中可能夹杂少量老叶、茶梗,甚至残留微量蒸制后的水汽味,远不如后世茶品纯净。
初唐制茶工艺粗糙,蒸青时间难把控,易蒸不透留青涩味。
茶饼中可能夹杂老叶、茶梗,会增加苦涩,且无“揉捻”工艺,茶汁释放不均,直接煮饮会有明显苦味。
加盐、姜、葱、枣可中和苦涩。
盐能提鲜压苦,姜能去寒解涩,枣能增加甜味,让口感更易接受。
初唐的茶尚未脱离“食物”属性,更像一种“茶羹”。
魏晋南北朝时,人们就有“煮茶加茱萸、薄荷”的习惯,将茶与其他食材同煮,视作“养生饮品”。
贞观时期延续这一传统,不把茶当做“纯粹饮品”,而是“可果腹、可养生的羹汤类食物”,加调料是自然选择。
茶的主产区在南方,而长安的茶需经陆路或水路长途运输,少则数月,多则半年。茶饼在运输中易受潮、沾染异味,加薄荷、陈皮、茱萸等气味浓郁的调料,可掩盖这些“陈味”,让茶的风味更统一。
李丽质满心欢喜,“也就是说以后大唐的茶可以不用加其他东西,能喝纯粹的茶了?”
“差不多,我们先去采摘点回来试试,我也没有做过,不知道行不行”
听到萧然这么说,张二丫去找栲栳来。
还是同样的配方,之前的煤炭,琉璃,印刷术,萧然也是这样说的。
李丽质和豫章公主知道,这一次也稳了。
听到萧然几人要出去,三个小丫头也想凑热闹。
反正是闲不住的。
小公主给了萧然半块胡麻饼。
几人跟着一起出了门。
萧然不太熟悉,张二丫带路。
路上遇到张锦禾和张锦年。
张锦禾都没有问,直接加入队伍里面。
张锦年喜欢和三个小丫头玩,自然也得跟上。
开始的时候两个小公主有点排斥张锦年的,可能是因为一起读书的原因,慢慢的也接受了。
小公主的年纪比较小,其他人基本上都比小公主大,但是不存在欺负小公主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