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小公主钓鱼!(第2页)
李丽质坐在潭边的青石上,鱼竿斜靠在膝头,发间别着朵刚摘的小野花,见鱼线轻轻动了,她屏住呼吸提竿,鱼竿弯出好看的弧度,旁边的萧钰立刻举着抄网凑过来,两人配合着把一条半大的草鱼捞上来,脸上都漾着笑。
豫章公主和张锦禾挨着坐,手里的鱼竿时不时动一下,虽没钓上大鱼,却也有小鲫鱼上钩,张锦禾把鱼放进旁边的竹篓里,笑着跟豫章公主说:
“等会儿回去让二娘炖汤,鲜得很。”
豫章公主点点头,目光却忍不住往三个小丫头那边飘——小公主正蹲在草坡上,小竹竿杵在水里,手里攥着根狗尾巴草,时不时逗逗旁边的小黑。
城阳小公主和三娘则守着小桶,数着里面的小白条,偶尔抬头跟对方说句话,声音软乎乎的,混着风里的草香,格外好听。
长孙皇后和萧皇后慢慢走在潭边的小路上,鞋底踩着刚冒芽的青草,软乎乎的不硌脚。
长孙皇后戴着浅青色的口罩,阳光把她的口罩边缘晒得微微发烫。
萧皇后牵着她的手,另一只手偶尔拂过路边的草芽,指尖触到那点新绿,眼里满是笑意。
“你看这草,才几天就冒头了,真是春到了。”
萧皇后笑着说,声音里带着老年人特有的温润。
“可不是嘛,去年冬天冷得久,还以为要晚些呢。”
长孙皇后顺着她的目光看过去,刚好瞧见小公主举着小竹竿跑过来,小脸上满是雀跃,“阿娘~外祖母~窝又钓着一条~”
“嗯,好好好,我们兕子真厉害!”
“嘻嘻~”
不知道什么时候,李丽质把鱼竿收起来,坐到萧然旁边。
两个人说话的声音不大,其他人听不到,但是看得出来,聊的很开心。
临近中午,这才准备收杆。
张二丫豫章公主几人得去准备午饭。
鱼钓的差不多,李世民也没有再钓。
三个小丫头很听话,把之前钓的鱼全部放会水潭里面。
闲来无事,李世民溜达去看看李恪程处默几人烧玻璃。
又带着李泰去看看工坊那边。
只是现在工坊那边没有人。
但着不影响李泰和李世民说印刷术的事情。
“这么久了,应该工艺这些很成熟了吧?”李世民问道。
李泰顺着李世民的目光,看向工坊里摞得整齐的雕版。
那些梨木版子被磨得光滑,上面的字迹刻得清晰工整,边角还透着淡淡的木墨香,他伸手摸了摸一块刚刻好的《诗经》版子,语气里满是笃定:
“阿爷,雕版的工艺早成熟了,这刻版,现在村里的匠人不用再像刚开始那样反复修改,一笔一划都稳得很,刻一块《论语》的版子,比上个月快了近一半。”
“印刷的时候也顺,一张纸铺下去,蘸墨、按压、揭纸,一套下来不沾墨、不跑位,一天能印两百多册,比手抄快了何止十倍。”
他顿了顿,又指向旁边堆着的印好的书籍,纸页平整,字迹清楚:
“之前给长安送的那些四书五经,就是用这雕版印的,国子监的先生还夸呢,说比手抄本还规整。”
“现在工坊里的人,不管是刻版的还是印刷的,都练熟了,连隔壁村来学的匠人,上手也快得很——雕版这东西,只要练得多,就稳当。”
李世民点点头,指尖划过版子上的字迹,又问:“那你之前提的活字呢?上次你说活字能反复用,怎么没见你们用?”
提到活字,李泰的语气多了几分钻研的认真,也带了点无奈:
“活字的好处是真多,雕版是一块版子印一本书,要是想印另一本书,就得重新刻新的。”
“可活字是一个字一个字的,用完了收起来,下次印别的书,拿出来重新排版就行,省了多少木料,也省了刻版的功夫。”
“之前我试着用木头刻了些活字,印了本小册子里的农谚,确实快,改字也方便——有个字刻错了,不用像雕版那样整个版子重刻,换个活字就行。”
“那怎么不用?”李世民追问,眼里的兴趣更浓了。
“难就难在活字的材质和排版上。”
李泰叹了口气,伸手比划着,“木头活字容易变形,沾了墨就胀,下次再用就合不上缝。”
“我试过用陶土烧,倒是不变形了,可太脆,一碰就碎,刻字也费劲。”
“还有排版,那么多活字,要按书里的字一个个排好,排错一个就得全拆开重排,比刻雕版还费心思。”
“上次排一本《千字文》,排了大半天,最后还是因为几个活字合不上,印出来的字歪歪扭扭,没法用。”
他话锋一转,又补充道:“不过活字的好处是真没法丢。”
“要是以后想印些医书、农书,每种书印的册数不多,用活字就划算。”
“要是像四书五经这样要大量印的,还是雕版快、稳。现在孙老先生在整理医书,我想着再试试。”
“这次找了些硬木,先泡在水里煮透了,再刻字,看看能不能不变形。”
“排版的时候也想了法子,用木板做了格子,每个格子放一个活字,应该能少排错几次。”
李世民听得入了神,走到工坊中央,看着空着的印刷台,像是能看到活字排版的样子:“这么说,雕版稳当,适合大量印固定的书,活字灵活,适合少量印不同的书,各有各的好?”
“正是!”李泰眼睛亮了亮,“现在工坊主要用雕版印四书五经,毕竟要的人多。”
“等活字的问题解决了,就可以印孙老先生的医书、村里的农谚册子,甚至可以印些孩子们看的小故事。”
“到时候不管是读书人还是庄稼人,都能有书看。”
李世民拍了拍李泰的肩膀,语气里满是赞许:“好小子,这事你盯紧点,有进展了就跟我说。不管是雕版还是活字,能让更多人有书读,就是好事。”
“这件事功不可没,大功一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