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种红薯土豆!

接下来的时间,动画片是可以看,但是萧然在刻意去控制量。

不能让几个小丫头沉迷动画片。

适当看看是没问题的,但沉迷肯定不行。

张锦禾也找到萧然,“小郎君,我弟弟想在村里上学...”

“不去长安城了吗?”萧然随口一问。

“不去了,阿爷说锦年在长安城学不进去,想留在村里试试。”张锦禾解释。

“嗯,没问题,和王先生五娘他们说一下,好安排座位这些。”萧然自然是不反对。

张锦年也是栲栳村的一份子。

张大郎几人也是闲不住的,李恪程处默几人去把炉子点起来,材料这些也早就准备好。

想早点开始烧琉璃了。

煤炭那边,也在催,一个个干活比萧然还急。

萧然的初衷是想让大家休息,但是很明显,更想干活赚钱。

栲栳村免了三年赋税,压力其实小很多的。

但是生活有了奔头,一个个都干劲十足。

萧然的一系列操作,成功的取代了张明德家,成为栲栳村的首富。

随着冰雪消融,田间地头陆陆续续出现了忙碌的人。

这是在为播种准备了。

张大郎坐在炉子旁边的土堆上,看着每一次田埂。

伸手摸了摸额头的刺字。

在一起的时间久了,刺字其他人都知道。

李恪程处默几人也是懂分寸的,没有去问,而是回家找人查。

都知道张大郎是什么情况。

张大郎想到自己时间不多,秋天就得回去问斩,心里很是不舍。

但是想到现在两个妹妹跟着萧然过上好日子,心里又倍感欣慰。

萧然对其他人都很好,对张二丫三娘,更甚,这些张大郎能感觉到。

萧然对其他人都很友好。

两个妹妹以后肯定是能吃饱穿暖的,这一点张大郎不担心。

现在就是有点舍不得,日子越来越好了,可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每次看到张大郎发呆,李恪程处默几人心里也明白。

程处默把李恪拉到另一边,“殿下,大郎的事情有没有转机,大郎人挺好的,杀人的事情也是过失...”

程处默问过程咬金,想帮帮忙。

程咬金找人调查一下,表示自己无能为力。

这件事很清楚了,刑部那边已经宣判了。

张大郎还没有被斩,是李世民皇恩浩荡,给了一年的时间。

但是这件事本身没办法操作了。

程咬金哪怕是公国也无能为力,其他御史这些也盯着的。

李恪叹了口气,“没办法,杀人了这是不争的事实,哪怕是过失杀人,不是恶意的,但这弑父实在太严重了。”

“我查过,不是老村正带着村里人担保,大郎这就是十恶不赦的死罪,早就被砍了。”

“我是没办法,大郎现在也算是手艺人,如果小郎君帮忙,阿爷那边不知道能不能争取...”

李恪也拿不准。

现在的李世民也不能为所欲为。

“小郎君,应该是知道这件事的,不知道他有没有办法...”程处默觉得萧然一点不在意。

“肯是知道的,我们都知道,小郎君自然也知道,或许是没办法吧!”李恪看了看盯着炉子的张大郎和秦怀道。

“大郎入秋之后真被斩了,二娘三娘得多伤心,主要是大郎命苦啊!这又不是他的错...”

李恪略微思索,“我不好问,我让五娘六娘去问问,尽量想办法吧!”

现在李恪程处默几人都不希望张大郎死。

如果是其他情况,他们都不想掺和,但是知道来龙去脉就更觉得张大郎命苦。

李恪找了个机会把情况和李丽质说了一下。

希望萧然想想办法,萧然身上功劳多,搞个将功赎罪啥的。

将功赎罪是李恪能想到的唯一办法。

功劳其他人是没有,但是萧然有。

李丽质点点头,“小郎君应该是有自己的打算的。”

之前刚开始认识的时候,李丽质记得萧然说过的话,萧然更喜欢依法处理。

一个推崇韩非子的人,怎么可能去搞这种事情。

但是李丽质还是想去问问萧然。

张大郎是踏实能干的人,谈不上很喜欢,但是这个人性格也不招人恨。

吃苦耐劳,勤勤恳恳的普通人。

也得考虑张二丫和三娘的感情。

萧然在另一边琢磨事情,这种事情其他人都很识趣,不会去打扰。

每一次萧然这样都在想事情。

等萧然起身,李丽质这才走过去。

“五娘,是不是有事?”

李丽质看了看,张二丫家族不远处,“小郎君,借一步说话。”

“嗯?”萧然不解,但还是和李丽质走到另一边,“五娘,什么事情?”

“小郎君,已经初春了,大郎的事情...距离秋季越来越近了,你有没有法子。”

李丽质不说萧然都差点忘记了,“这个啊!”

“嗯嗯!”

“没事,问题不大。”萧然说道:“我得去看看红薯秧,还得挑选近一点的地...”

萧然很明显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这让李丽质百思不得其解。

萧然不想剧透太多。

萧然知道正常历史发展,这批人都不会死的,自己不用去干扰。

顺其自然就好。

残雪还没完全化尽,田埂边的枯草下已冒出星星点点的新绿,风里少了冬日的刺骨,多了几分湿润的暖意。

初春的栲栳村,连泥土都透着股“要醒过来”的劲儿。

萧然扛着把曲辕犁走在前面,身后跟着浩浩荡荡一群人:李丽质、豫章公主张锦禾张二丫,三娘和两个小公主带着小黑在后面。

村东的向阳坡上,残雪缩在土沟里没了踪影,只余下几处背阴地还沾着点白。

“这块地向阳,土又松,种红薯正好。”萧然把犁往田埂上一放,蹲下身抓了把土,手指搓了搓,细土从指缝漏下去,“先把垄起了,红薯怕涝,垄得高些。”

他拿起锄头,往土里一扎,再往后一拉,一道深沟就出来了,“行距留两尺,垄顶宽一尺,这样浇水的时候水渗得快。”

程处默刚从琉璃炉子那边过来,撸起袖子就抢过锄头:“小郎君,这活我熟!”

他学着萧然的样子起垄,可锄头没拿稳,一下挖深了,土块溅了豫章公主一裙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