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印刷千字文!(第2页)
“行,听小郎君的。”李泰招呼人继续印刷。
之前的书贵是,因为人工抄,比较慢。
现在不一样了。
这些纸倒是贵不到哪里去。
李丽质拿了一本,写了一封信,让李五第一时间送去长安城,给李世民。
李世民一直关心这件事,现在印刷出来了,肯定要说一声的。
......
太极殿内,李世民正握着朱笔批阅奏折,案头堆着厚厚的卷宗,却时不时抬眼望向殿外。
早就听说栲栳村那边开始印刷了,他便日日盼着印刷术的消息。
张阿难捧着个素布包裹快步上前,双手递到案前:“陛下,栲栳村来的信,还有公主殿下托人送来的物件。”
跟着一起进来的还有李五。
李世民亲自解开包裹绳,先摸出里面的书信,李丽质娟秀的字迹跃然纸上:
“阿耶,栲栳村已印出《千字文》,只是初刻工艺尚浅,字刻得略大,偶有墨痕不均,往后再慢慢优化。小郎君未藏私,工匠们都能学刻版,印刷的工艺流程...”
信还没读完,李世民的目光已落在包裹里那本崭新的《千字文》上。
他伸手取过,指尖先触到纸页——比寻常手抄本用的纸更厚实,却也更平整,没有半点褶皱。
翻开封面,黑亮的墨字赫然在目,“天地玄黄”四个字虽比宫廷抄本的字大了近一倍,却笔画清晰,没有手抄时常见的晕墨;
翻到中间,他忽然顿住,指着页角的“5”字问:“这歪歪扭扭的符号是何物?”
略微思索,想到之前三娘和两个小公主在地上画的符号,豫章公主在立政殿也说过。
李世民没想到萧然这么快就用上了。
李世民指尖在页码上轻轻划着,又翻了几页,嘴角的笑意渐渐深了:“好,好啊……虽有瑕疵,却比手抄快了何止十倍!”
他捧着书站起身,在殿内踱了两步,喃喃自语:
“丽质还说‘不成熟’,可这刚开始就能印得如此清楚,已经很了不起了。
普通人求一本手抄《千字文》,还得托人找世家子弟借抄,如今一块木板就能印出百本,寒门娃子哪还用再愁没书读?
恰逢长孙皇后带着宫人送暖汤进来,见他这般模样,笑着问:“陛下这是瞧着什么好东西,这般欢喜?”
李世民连忙把《千字文》递过去,语气里满是振奋:“皇后你看,这是栲栳村印的书!萧然用木板刻字,刷墨就能印,十日便刻完了整卷,往后印书再也不用靠先生们手抄了!”
长孙皇后接过书,细细翻看,眼里也满是惊讶:“这字虽大,却齐整,孩子们认着也方便。”
“可不是!”李世民一拍案,“世家把持知识这么多年,靠的就是‘书少’,如今这印刷术一出来,书多了、便宜了,他们还怎么垄断?”
他顿了顿,忽然看向张阿难,语气愈发郑重:“阿难,向栲栳村采购五百本《千字文》,送长安周边十里内的村落,钱朕自己出,不用国库的。”
“让工部备足梨木、上等麻纸、松烟墨,再挑十个懂木工的巧匠,即刻启程去栲栳村,跟着萧然学刻版印刷,丽质信里说萧然不藏私,正好让工匠学了手艺,往后各州府都能仿着办工坊。”
“拟一道嘉奖圣旨,赏萧然锦缎百匹、粮食千石,参与工坊的栲栳村村民,每户赏布二匹....”
“是陛下!”张阿难躬身应下,转身就要去传旨。
李五也准备离开,回栲栳村。
“李五等等!”李世民又叫住他,补充道,“再给丽质带句话,告诉她,萧然那边需要什么尽管开口,朕全力支持。”
“是陛下,臣记住了!”
听到李世民要买千字文,李泰带着人又印刷出来不少。
之前的材料是李世民给的,萧然也没给钱。
萧然垫付的就是工钱。
之前的材料这些,萧然不知道多少钱,李丽质也没有说具体的。
似乎是不打算要钱了。
听到朝廷有圣旨,还有很多赏赐,其他人高兴不已。
特别是听到参与的都有赏赐,把没有参与的眼红坏了。
萧然倒是没有什么激动的。
有点麻木了。
“小郎君不高兴吗?”李丽质看着萧然。
李丽质是挺高兴的,不是钱,而是这件事本身对大唐很有意义。
“高兴啊!就是最近这种事情有点多,习惯了。”萧然还是忍不住问道:“五娘,之前材料钱多少,你现在刚好可以给你。”
李丽质也没想到,萧然如此实在。
“这个不急,以后再说...”
听到李丽质这样说,萧然就更确定了之前的猜测。
这个钱,确实不打算要了。
这个时代生活用品的种类,没办法和后世比。
萧然现在实在不知道把钱花在什么地方。
吃穿这些不缺,其他方面也不知道买什么。
第二批煤炭的钱也再次送到了栲栳村。
这一次不是李世民买的,是长安城的其他人买。
钱比之前还多,还是和之前一样,张明德带着一群人分钱,一部分还是当备用金。
煤炭的钱,让很多吵着要去搞印刷的人,又乖乖挖煤。
三个小丫头,现在穿的是改小之后的羽绒服。
感觉这个舒服,就不太愿意穿其他的了。
“小郎君,之前你说送附近村子千字文,朝廷也送...”吃饭的时候李泰说起这个事情。
“那我们就不送了。”萧然笑着说道:“以后再说。”
“等雕刻方面没有什么问题了,印刷点四书五经这些如何?”李泰问道。
这些才是经久不衰的儒家经典。
“行,现在附近村子闲人多,可以多找点人,王世伯能安排。”
“好,回头我和里正说说这件事...”
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经典,只要印刷出来,根本就不愁卖出去。
只要价格比现在市场上那些手工抄的便宜就好。
抄书的人,估计是要失业了....
栲栳村的印刷术流传出去,其他地方的书籍也会越来越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