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公主入住栲栳村!(第2页)
门弟子赎人后不受偿,孔子反倒劝他受之——为何?”
“怕后人见赎人无利,便不肯做了。”“你若不受工钱,往后再有先生来,反倒不好意思开口,岂不是堵了他们的路?”“拿着吧,这不是贪心,是给后来者留条方便路。”“好好好,老先生所言甚是,听小郎君的,是我考虑不周了。”王绩坦然接受,这里的氛围感确实比预想的好。“是的。”王绩也看着萧然,没想到萧然认识李丽质这些达官显贵。“小郎君,我也是,我和六娘也可以的。”李丽质连忙说道:“但是我们和这位先生不冲突,一个先生忙不过来,我们可以帮帮忙...”听到李丽质这样说,萧然也挺高兴的。“如此甚好。”李丽质的可是大才女,教书绰绰有余。“先生,五娘,里面请...”张二丫招待王绩,带着人去了客厅。萧然这才打开书信,看到王绩的名字萧然一惊。“小郎君怎么了?”李丽质发现异常。“五娘,这位先生,你认识吗?”李丽质摇摇头,“不认识啊!有什么问题吗?”“没事,我以为五娘认识,这位先生,之前应该是长安城的。”王绩一生多次为官又多次辞官,核心原因是他无法适应官场的规矩与束缚,更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隋末时,他初任秘书省正字,因“不乐在朝”,主动请求外放为六合县丞,却因嗜酒疏于公务,被弹劾后索性托病辞官,归隐乡里。唐朝建立后,他曾应召为“待诏门下省”,但仅因“有美酒供饮”才暂时留任,后见官场依旧繁琐,便再次弃官而去。他的辞官并非因能力不足或被排挤,而是主动逃离——官场的等级森严、礼仪束缚、功利算计,与他追求的“酣酒纵歌、躬耕自足”的自由生活完全相悖。正如他在诗中所言“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他效仿阮籍、陶渊明,以酒和隐逸对抗世俗的束缚。王绩对朝廷的态度并非愤怒或怨恨,而是一种“敬而远之”的疏离。他经历了隋末乱世与唐初建立,见惯了政权更迭中的权谋与动荡,对官场的虚伪、政治的风险深感厌倦,更愿意将精力放在饮酒、作诗、耕读上。他不参与政治纷争,也不批判朝廷,只是以“局外人”的身份游离于体制之外,用隐逸的生活方式表达对世俗规则的不妥协。这种态度并非否定朝廷本身,而是否定“被官场异化”的生活。王绩绝非无才——他是初唐重要诗人,诗歌风格清新质朴,摆脱了六朝绮靡之风,开盛唐山水田园诗之先河,其《野望》更是千古名篇。他的才华在当时已有认可,否则也不会多次被征召为官。他的“不得志”是主动选择的结果:并非朝廷不给他机会,而是他主动放弃了机会。他曾坦言“我家有瓮酒,尔复何愁”,明确表示宁愿以酒为伴、以耕读为乐,也不愿为了功名束缚自身。这种选择源于他对“精神自由”的极致追求,而非怀才不遇的愤懑。李世民这个时代真正有大才的人,肯定能发光发热的。马周就是最好的例子。王绩的知名度差点意思,他同宗的后人王勃的知名度高。王绩算是王勃的叔祖父。看到程铁环李五搬东西,萧然被吓一跳。“这么多东西啊!”“小郎君,我不要工钱管吃管住没问题吧!”李丽质莞尔一笑。萧然恍然大悟,“自然是没问题的。”没想到几个公主的东西多。“阿耶知道小郎君办学堂很高兴,让我带了些书籍,算是一点心意。”“这些东西可价值不菲,多谢世伯。”萧然看到一堆书籍。李世民不送,萧然也要去买的。不可能没有书。王绩萧然之前看到过资料,是查王勃资料的时候认识的。王绩的能力教书不能说绰绰有余,可以说是大材小用。萧然对张怀才找的人非常满意。李丽质豫章公主也可以,教书先生算是足够了。几个公主带的东西是真多。一下子住进来好几个人。好在之前建房子比较大,房间比较多。张锦禾知道李丽质几人要留下帮忙教书,给几人安排房间。李丽质带两个小公主住一间,豫章公主和程铁环住一间。几个公主很受欢迎,能留下萧然几人也高兴。之前张锦禾和张二丫有点自卑,现在熟悉了,好了很多。李丽质和豫章公主不摆谱,很好相处。两个小公主同样也是。算是皆大欢喜。王绩刚刚到栲栳村,没有接触其他人,就是萧然几人。印象挺好的,萧然几人很客气很礼貌。看到孙思邈,王绩主动搭话。听到孙思邈的名字,被吓一跳。“孙老神医,没想到在这里遇到你。”王绩很激动。王绩没见过孙思邈,听说过。孙思邈不认识王绩。“老神医不敢当不敢当...”孙思邈笑了笑。孙思邈的医术一流,医德更是无可挑剔,知道的人都很敬佩。“之前听说老先生喜欢云游四海,这是游到栲栳村吗?”王绩询问道。“差不
多,只不过老头子在这里很久了,这里是个好地方,先生要是没有其他更好的去处,不妨留下试试,小郎君和栲栳村不会让先生失望的。”
王绩本来就想试试,对萧然等人印象不错,看到孙思邈也在这里,那肯定是要留下的。“听老先生的。”等萧然安排好李丽质几人,到了客厅看到孙思邈和王绩聊的很开心。“老爷子,先生你们认识啊?”不等孙思邈开口,王绩笑着说道:“我仰慕老先生久已,第一次见到。”“小郎君,不知我可否胜任?”王绩现在很想留下,不为其他的,就是为了孙思邈。萧然了解王绩的才能,很满意,连忙说道:“自然是可以的,先生能留下,求之不得...”“小郎君,工钱这些不用给,管酒管吃住就行,如果方便,和老先生住的近一点就更好了。”“管酒吃住这些没问题,靠近老爷子也没问题,工钱先生也得拿着,要不然以后我们怕是找不到先生了。”孙思邈笑着点点头,“小郎君言之有理,当年孔门弟子赎人后不受偿,孔子反倒劝他受之——为何?”“怕后人见赎人无利,便不肯做了。”“你若不受工钱,往后再有先生来,反倒不好意思开口,岂不是堵了他们的路?”“拿着吧,这不是贪心,是给后来者留条方便路。”“好好好,老先生所言甚是,听小郎君的,是我考虑不周了。”王绩坦然接受,这里的氛围感确实比预想的好。“是的。”王绩也看着萧然,没想到萧然认识李丽质这些达官显贵。“小郎君,我也是,我和六娘也可以的。”李丽质连忙说道:“但是我们和这位先生不冲突,一个先生忙不过来,我们可以帮帮忙...”听到李丽质这样说,萧然也挺高兴的。“如此甚好。”李丽质的可是大才女,教书绰绰有余。“先生,五娘,里面请...”张二丫招待王绩,带着人去了客厅。萧然这才打开书信,看到王绩的名字萧然一惊。“小郎君怎么了?”李丽质发现异常。“五娘,这位先生,你认识吗?”李丽质摇摇头,“不认识啊!有什么问题吗?”“没事,我以为五娘认识,这位先生,之前应该是长安城的。”王绩一生多次为官又多次辞官,核心原因是他无法适应官场的规矩与束缚,更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隋末时,他初任秘书省正字,因“不乐在朝”,主动请求外放为六合县丞,却因嗜酒疏于公务,被弹劾后索性托病辞官,归隐乡里。唐朝建立后,他曾应召为“待诏门下省”,但仅因“有美酒供饮”才暂时留任,后见官场依旧繁琐,便再次弃官而去。他的辞官并非因能力不足或被排挤,而是主动逃离——官场的等级森严、礼仪束缚、功利算计,与他追求的“酣酒纵歌、躬耕自足”的自由生活完全相悖。正如他在诗中所言“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他效仿阮籍、陶渊明,以酒和隐逸对抗世俗的束缚。王绩对朝廷的态度并非愤怒或怨恨,而是一种“敬而远之”的疏离。他经历了隋末乱世与唐初建立,见惯了政权更迭中的权谋与动荡,对官场的虚伪、政治的风险深感厌倦,更愿意将精力放在饮酒、作诗、耕读上。他不参与政治纷争,也不批判朝廷,只是以“局外人”的身份游离于体制之外,用隐逸的生活方式表达对世俗规则的不妥协。这种态度并非否定朝廷本身,而是否定“被官场异化”的生活。王绩绝非无才——他是初唐重要诗人,诗歌风格清新质朴,摆脱了六朝绮靡之风,开盛唐山水田园诗之先河,其《野望》更是千古名篇。他的才华在当时已有认可,否则也不会多次被征召为官。他的“不得志”是主动选择的结果:并非朝廷不给他机会,而是他主动放弃了机会。他曾坦言“我家有瓮酒,尔复何愁”,明确表示宁愿以酒为伴、以耕读为乐,也不愿为了功名束缚自身。这种选择源于他对“精神自由”的极致追求,而非怀才不遇的愤懑。李世民这个时代真正有大才的人,肯定能发光发热的。马周就是最好的例子。王绩的知名度差点意思,他同宗的后人王勃的知名度高。王绩算是王勃的叔祖父。看到程铁环李五搬东西,萧然被吓一跳。“这么多东西啊!”“小郎君,我不要工钱管吃管住没问题吧!”李丽质莞尔一笑。萧然恍然大悟,“自然是没问题的。”没想到几个公主的东西多。“阿耶知道小郎君办学堂很高兴,让我带了些书籍,算是一点心意。”“这些东西可价值不菲,多谢世伯。”萧然看到一堆书籍。李世民不送,萧然也要去买的。不可能没有书。王绩萧然之前看到过资料,是查王勃资料的时候认识的。王绩的能力教书不能说绰绰有余,可以说是大材小用。萧然对张怀才找的人非常满意。李丽质豫章公主也可以,教书先生算是足够了。几个公主带的东西是真多。一下子住进来好几个人。好在之前
建房子比较大,房间比较多。
张锦禾知道李丽质几人要留下帮忙教书,给几人安排房间。李丽质带两个小公主住一间,豫章公主和程铁环住一间。几个公主很受欢迎,能留下萧然几人也高兴。之前张锦禾和张二丫有点自卑,现在熟悉了,好了很多。李丽质和豫章公主不摆谱,很好相处。两个小公主同样也是。算是皆大欢喜。王绩刚刚到栲栳村,没有接触其他人,就是萧然几人。印象挺好的,萧然几人很客气很礼貌。看到孙思邈,王绩主动搭话。听到孙思邈的名字,被吓一跳。“孙老神医,没想到在这里遇到你。”王绩很激动。王绩没见过孙思邈,听说过。孙思邈不认识王绩。“老神医不敢当不敢当...”孙思邈笑了笑。孙思邈的医术一流,医德更是无可挑剔,知道的人都很敬佩。“之前听说老先生喜欢云游四海,这是游到栲栳村吗?”王绩询问道。“差不多,只不过老头子在这里很久了,这里是个好地方,先生要是没有其他更好的去处,不妨留下试试,小郎君和栲栳村不会让先生失望的。”王绩本来就想试试,对萧然等人印象不错,看到孙思邈也在这里,那肯定是要留下的。“听老先生的。”等萧然安排好李丽质几人,到了客厅看到孙思邈和王绩聊的很开心。“老爷子,先生你们认识啊?”不等孙思邈开口,王绩笑着说道:“我仰慕老先生久已,第一次见到。”“小郎君,不知我可否胜任?”王绩现在很想留下,不为其他的,就是为了孙思邈。萧然了解王绩的才能,很满意,连忙说道:“自然是可以的,先生能留下,求之不得...”“小郎君,工钱这些不用给,管酒管吃住就行,如果方便,和老先生住的近一点就更好了。”“管酒吃住这些没问题,靠近老爷子也没问题,工钱先生也得拿着,要不然以后我们怕是找不到先生了。”孙思邈笑着点点头,“小郎君言之有理,当年孔门弟子赎人后不受偿,孔子反倒劝他受之——为何?”“怕后人见赎人无利,便不肯做了。”“你若不受工钱,往后再有先生来,反倒不好意思开口,岂不是堵了他们的路?”“拿着吧,这不是贪心,是给后来者留条方便路。”“好好好,老先生所言甚是,听小郎君的,是我考虑不周了。”王绩坦然接受,这里的氛围感确实比预想的好。“是的。”王绩也看着萧然,没想到萧然认识李丽质这些达官显贵。“小郎君,我也是,我和六娘也可以的。”李丽质连忙说道:“但是我们和这位先生不冲突,一个先生忙不过来,我们可以帮帮忙...”听到李丽质这样说,萧然也挺高兴的。“如此甚好。”李丽质的可是大才女,教书绰绰有余。“先生,五娘,里面请...”张二丫招待王绩,带着人去了客厅。萧然这才打开书信,看到王绩的名字萧然一惊。“小郎君怎么了?”李丽质发现异常。“五娘,这位先生,你认识吗?”李丽质摇摇头,“不认识啊!有什么问题吗?”“没事,我以为五娘认识,这位先生,之前应该是长安城的。”王绩一生多次为官又多次辞官,核心原因是他无法适应官场的规矩与束缚,更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隋末时,他初任秘书省正字,因“不乐在朝”,主动请求外放为六合县丞,却因嗜酒疏于公务,被弹劾后索性托病辞官,归隐乡里。唐朝建立后,他曾应召为“待诏门下省”,但仅因“有美酒供饮”才暂时留任,后见官场依旧繁琐,便再次弃官而去。他的辞官并非因能力不足或被排挤,而是主动逃离——官场的等级森严、礼仪束缚、功利算计,与他追求的“酣酒纵歌、躬耕自足”的自由生活完全相悖。正如他在诗中所言“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他效仿阮籍、陶渊明,以酒和隐逸对抗世俗的束缚。王绩对朝廷的态度并非愤怒或怨恨,而是一种“敬而远之”的疏离。他经历了隋末乱世与唐初建立,见惯了政权更迭中的权谋与动荡,对官场的虚伪、政治的风险深感厌倦,更愿意将精力放在饮酒、作诗、耕读上。他不参与政治纷争,也不批判朝廷,只是以“局外人”的身份游离于体制之外,用隐逸的生活方式表达对世俗规则的不妥协。这种态度并非否定朝廷本身,而是否定“被官场异化”的生活。王绩绝非无才——他是初唐重要诗人,诗歌风格清新质朴,摆脱了六朝绮靡之风,开盛唐山水田园诗之先河,其《野望》更是千古名篇。他的才华在当时已有认可,否则也不会多次被征召为官。他的“不得志”是主动选择的结果:并非朝廷不给他机会,而是他主动放弃了机会。他曾坦言“我家有瓮酒,尔复何愁”,明确表示宁愿以酒为伴、以耕读为乐,也不愿为了功名束缚自身。这种选择源于他对“精神自由”的极致追求,而非怀才不遇的愤懑。李世民这个时代真正
有大才的人,肯定能发光发热的。
马周就是最好的例子。王绩的知名度差点意思,他同宗的后人王勃的知名度高。王绩算是王勃的叔祖父。看到程铁环李五搬东西,萧然被吓一跳。“这么多东西啊!”“小郎君,我不要工钱管吃管住没问题吧!”李丽质莞尔一笑。萧然恍然大悟,“自然是没问题的。”没想到几个公主的东西多。“阿耶知道小郎君办学堂很高兴,让我带了些书籍,算是一点心意。”“这些东西可价值不菲,多谢世伯。”萧然看到一堆书籍。李世民不送,萧然也要去买的。不可能没有书。王绩萧然之前看到过资料,是查王勃资料的时候认识的。王绩的能力教书不能说绰绰有余,可以说是大材小用。萧然对张怀才找的人非常满意。李丽质豫章公主也可以,教书先生算是足够了。几个公主带的东西是真多。一下子住进来好几个人。好在之前建房子比较大,房间比较多。张锦禾知道李丽质几人要留下帮忙教书,给几人安排房间。李丽质带两个小公主住一间,豫章公主和程铁环住一间。几个公主很受欢迎,能留下萧然几人也高兴。之前张锦禾和张二丫有点自卑,现在熟悉了,好了很多。李丽质和豫章公主不摆谱,很好相处。两个小公主同样也是。算是皆大欢喜。王绩刚刚到栲栳村,没有接触其他人,就是萧然几人。印象挺好的,萧然几人很客气很礼貌。看到孙思邈,王绩主动搭话。听到孙思邈的名字,被吓一跳。“孙老神医,没想到在这里遇到你。”王绩很激动。王绩没见过孙思邈,听说过。孙思邈不认识王绩。“老神医不敢当不敢当...”孙思邈笑了笑。孙思邈的医术一流,医德更是无可挑剔,知道的人都很敬佩。“之前听说老先生喜欢云游四海,这是游到栲栳村吗?”王绩询问道。“差不多,只不过老头子在这里很久了,这里是个好地方,先生要是没有其他更好的去处,不妨留下试试,小郎君和栲栳村不会让先生失望的。”王绩本来就想试试,对萧然等人印象不错,看到孙思邈也在这里,那肯定是要留下的。“听老先生的。”等萧然安排好李丽质几人,到了客厅看到孙思邈和王绩聊的很开心。“老爷子,先生你们认识啊?”不等孙思邈开口,王绩笑着说道:“我仰慕老先生久已,第一次见到。”“小郎君,不知我可否胜任?”王绩现在很想留下,不为其他的,就是为了孙思邈。萧然了解王绩的才能,很满意,连忙说道:“自然是可以的,先生能留下,求之不得...”“小郎君,工钱这些不用给,管酒管吃住就行,如果方便,和老先生住的近一点就更好了。”“管酒吃住这些没问题,靠近老爷子也没问题,工钱先生也得拿着,要不然以后我们怕是找不到先生了。”孙思邈笑着点点头,“小郎君言之有理,当年孔门弟子赎人后不受偿,孔子反倒劝他受之——为何?”“怕后人见赎人无利,便不肯做了。”“你若不受工钱,往后再有先生来,反倒不好意思开口,岂不是堵了他们的路?”“拿着吧,这不是贪心,是给后来者留条方便路。”“好好好,老先生所言甚是,听小郎君的,是我考虑不周了。”王绩坦然接受,这里的氛围感确实比预想的好。“是的。”王绩也看着萧然,没想到萧然认识李丽质这些达官显贵。“小郎君,我也是,我和六娘也可以的。”李丽质连忙说道:“但是我们和这位先生不冲突,一个先生忙不过来,我们可以帮帮忙...”听到李丽质这样说,萧然也挺高兴的。“如此甚好。”李丽质的可是大才女,教书绰绰有余。“先生,五娘,里面请...”张二丫招待王绩,带着人去了客厅。萧然这才打开书信,看到王绩的名字萧然一惊。“小郎君怎么了?”李丽质发现异常。“五娘,这位先生,你认识吗?”李丽质摇摇头,“不认识啊!有什么问题吗?”“没事,我以为五娘认识,这位先生,之前应该是长安城的。”王绩一生多次为官又多次辞官,核心原因是他无法适应官场的规矩与束缚,更向往无拘无束的生活。隋末时,他初任秘书省正字,因“不乐在朝”,主动请求外放为六合县丞,却因嗜酒疏于公务,被弹劾后索性托病辞官,归隐乡里。唐朝建立后,他曾应召为“待诏门下省”,但仅因“有美酒供饮”才暂时留任,后见官场依旧繁琐,便再次弃官而去。他的辞官并非因能力不足或被排挤,而是主动逃离——官场的等级森严、礼仪束缚、功利算计,与他追求的“酣酒纵歌、躬耕自足”的自由生活完全相悖。正如他在诗中所言“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他效仿阮籍、陶渊明,以酒和隐逸对抗世俗的束缚。王绩对朝廷的
态度并非愤怒或怨恨,而是一种“敬而远之”的疏离。
他经历了隋末乱世与唐初建立,见惯了政权更迭中的权谋与动荡,对官场的虚伪、政治的风险深感厌倦,更愿意将精力放在饮酒、作诗、耕读上。他不参与政治纷争,也不批判朝廷,只是以“局外人”的身份游离于体制之外,用隐逸的生活方式表达对世俗规则的不妥协。这种态度并非否定朝廷本身,而是否定“被官场异化”的生活。王绩绝非无才——他是初唐重要诗人,诗歌风格清新质朴,摆脱了六朝绮靡之风,开盛唐山水田园诗之先河,其《野望》更是千古名篇。他的才华在当时已有认可,否则也不会多次被征召为官。他的“不得志”是主动选择的结果:并非朝廷不给他机会,而是他主动放弃了机会。他曾坦言“我家有瓮酒,尔复何愁”,明确表示宁愿以酒为伴、以耕读为乐,也不愿为了功名束缚自身。这种选择源于他对“精神自由”的极致追求,而非怀才不遇的愤懑。李世民这个时代真正有大才的人,肯定能发光发热的。马周就是最好的例子。王绩的知名度差点意思,他同宗的后人王勃的知名度高。王绩算是王勃的叔祖父。看到程铁环李五搬东西,萧然被吓一跳。“这么多东西啊!”“小郎君,我不要工钱管吃管住没问题吧!”李丽质莞尔一笑。萧然恍然大悟,“自然是没问题的。”没想到几个公主的东西多。“阿耶知道小郎君办学堂很高兴,让我带了些书籍,算是一点心意。”“这些东西可价值不菲,多谢世伯。”萧然看到一堆书籍。李世民不送,萧然也要去买的。不可能没有书。王绩萧然之前看到过资料,是查王勃资料的时候认识的。王绩的能力教书不能说绰绰有余,可以说是大材小用。萧然对张怀才找的人非常满意。李丽质豫章公主也可以,教书先生算是足够了。几个公主带的东西是真多。一下子住进来好几个人。好在之前建房子比较大,房间比较多。张锦禾知道李丽质几人要留下帮忙教书,给几人安排房间。李丽质带两个小公主住一间,豫章公主和程铁环住一间。几个公主很受欢迎,能留下萧然几人也高兴。之前张锦禾和张二丫有点自卑,现在熟悉了,好了很多。李丽质和豫章公主不摆谱,很好相处。两个小公主同样也是。算是皆大欢喜。王绩刚刚到栲栳村,没有接触其他人,就是萧然几人。印象挺好的,萧然几人很客气很礼貌。看到孙思邈,王绩主动搭话。听到孙思邈的名字,被吓一跳。“孙老神医,没想到在这里遇到你。”王绩很激动。王绩没见过孙思邈,听说过。孙思邈不认识王绩。“老神医不敢当不敢当...”孙思邈笑了笑。孙思邈的医术一流,医德更是无可挑剔,知道的人都很敬佩。“之前听说老先生喜欢云游四海,这是游到栲栳村吗?”王绩询问道。“差不多,只不过老头子在这里很久了,这里是个好地方,先生要是没有其他更好的去处,不妨留下试试,小郎君和栲栳村不会让先生失望的。”王绩本来就想试试,对萧然等人印象不错,看到孙思邈也在这里,那肯定是要留下的。“听老先生的。”等萧然安排好李丽质几人,到了客厅看到孙思邈和王绩聊的很开心。“老爷子,先生你们认识啊?”不等孙思邈开口,王绩笑着说道:“我仰慕老先生久已,第一次见到。”“小郎君,不知我可否胜任?”王绩现在很想留下,不为其他的,就是为了孙思邈。萧然了解王绩的才能,很满意,连忙说道:“自然是可以的,先生能留下,求之不得...”“小郎君,工钱这些不用给,管酒管吃住就行,如果方便,和老先生住的近一点就更好了。”“管酒吃住这些没问题,靠近老爷子也没问题,工钱先生也得拿着,要不然以后我们怕是找不到先生了。”孙思邈笑着点点头,“小郎君言之有理,当年孔门弟子赎人后不受偿,孔子反倒劝他受之——为何?”“怕后人见赎人无利,便不肯做了。”“你若不受工钱,往后再有先生来,反倒不好意思开口,岂不是堵了他们的路?”“拿着吧,这不是贪心,是给后来者留条方便路。”“好好好,老先生所言甚是,听小郎君的,是我考虑不周了。”王绩坦然接受,这里的氛围感确实比预想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