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山村凶案(第2页)
另一名技术员在里屋的窗台上,发现了一小片擦拭过的痕迹,但在窗棂木质纹理的一个凹陷处,用侧光灯仔细勘查后,提取到了半枚残缺的右手食指指纹,边缘有些模糊,似乎本身就有磨损。
“赵队,来看这个。”法医老陈在灶台旁蹲着。那个半人高的粗陶水缸里水面漂浮着一些灰尘和杂物。他用镊子轻轻从水里夹起一张几乎泡烂的纸条。
纸条质地粗糙,像是从小学生作业本上撕下来的,字迹是用蓝色圆珠笔写的,被水浸得洇开,但还能辨认出四个用力极深、几乎划破纸面的字:
“欠的总要还”。
字迹潦草,带着一股压抑不住的恨意。
赵刚盯着那张纸条,眉头紧锁。他环顾惨烈的现场,初步判断:“报复,典型的报复性杀人。不是为财。”他转向当地派出所的民警:“周德海这人怎么样?”
陪同的村干部和刚才的报案人都被叫了过来。众人异口同声,老支书周德海是村里有名的老好人,当了快二十年支书,脾气好,办事公道,从来没听说跟谁红过脸、结过仇。”
“他家境在村里也算普通,不可能有什么值得被谋财害命的积蓄。
暴雨仍在持续,院墙外的山坡上,泥水不断流下。任何可能存在于院外或村路上的痕迹,都早已被这场持续了三天的暴雨冲刷得干干净净。
云溪县局的技术力量有限,面对如此恶劣天气下的复杂现场,竭尽全力也只能完成基础的物证提取和固定,对于更深层次的分析,如微量痕迹、足迹深度力学分析、纸条字迹的更深层检验等,已远超其能力范围。
当晚,县公安局会议室灯火通明,烟雾缭绕。初步调查毫无头绪,周德海的社会关系简单得近乎透明,排查不到任何明显的仇家。那枚残缺的指纹和模糊的鞋印,在县局的档案库里比对不出结果。
“赵队,省厅的电话。”值班民警拿着电话机进来。
赵刚接过电话:“喂,我是赵刚。”
电话那头是省公安厅刑侦总队的总队长,声音清晰有力:“赵刚,你们县的情况厅里已经知道了。案子性质恶劣,影响极坏,天气又破坏了太多线索,你们压力很大。”赵刚抹了把脸:“总队长,我们一定尽全力,但……”
“我知道。”总队长打断他,“给你们派个专家。山泰警院的陈默教授,他正好在邻市做教学调研。”
“我跟他联系过了,他同意马上过去支援。他擅长从现场细节里抠东西,搞心理侧写也是一绝。你们全力配合他。”
“陈默教授?”赵刚愣了一下,随即想起这个名字在刑侦圈内的分量,“太好了!我们急需支援!”
“把他的联系方式给你,你立刻安排人接应。天气不好,路不好走,一定要注意安全。”总队长交代完,挂了电话。
几乎在同一时间,山泰警院,教师宿舍楼。
陈默坐在书桌前,台灯洒下暖黄色的光。桌上摊开着几本厚厚的教案和2006年新修订的《刑事技术鉴定规范》。
他刚批改完一沓学生的作业,最后一篇的题目是《论暴雨环境对凶案现场物证保护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他在评语处写道:“思路尚可,但对泥土痕迹、微量纤维在水流冲击下的变化规律考虑不足,建议参考三年前‘沱江漂尸案’的现场报告……”
旁边的烟灰缸里已经堆了几个烟头。窗外的雨声渐渐变小,但并未停歇。
这时,桌上的诺基亚直板手机振动起来,发出沉闷的嗡嗡声。屏幕上显示的是一个陌生的省城号码。
陈默拿起手机:“喂,哪位?”
“陈教授您好,打扰了,我是省厅刑侦总队周友。”
“周队长,你好。有事?”陈默直接问道。
周友快速将云溪县清溪村发生的灭门案以及省厅的安排说了一遍。“……现场很惨,暴雨破坏了大部分痕迹,县局这边压力很大,方向也不明。总队长希望您能辛苦一趟,指导一下办案。”
陈默没有犹豫:“地址和联系人发到我手机上。我现在出发。”
“太感谢了!路上注意安全,雨大路滑!”
结束通话,陈默立刻起身。他从床下拖出一个黑色的、边角有些磨损的硬壳勘查箱,打开快速检查了一下:手套、鞋套、各种尺寸的证物袋、镊子……一应俱全。
他又从衣柜里拿出几件换洗衣物,塞进一个双肩背包。动作麻利,条理清晰。
准备妥当后,他拿起手机,给警院的助教发了条短信:“李助教,通知刑侦二班,下周《犯罪现场勘查学》的案例讨论改用‘山村暴雨灭门案’,让学生提前查阅资料,思考现场重建和初步侦查方向。”
他没有等回复,拎起勘查箱和背包,关门下楼。
一辆半旧的黑色桑塔纳2000停在楼下。陈默把东西扔进后备箱,发动汽车。
尾灯在依旧淅淅沥沥的雨水中划出两道红色的光晕,驶出警院大门,融入湿冷的夜幕,朝着云雾深锁的云溪县方向疾驰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