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证据链闭合(第2页)
“建议立即协调龙江省厅和哈城市局,重点布控道外区各交通枢纽、中小旅馆、租屋区域。”
“同时,加强哈城至鸡西、丹城等铁路沿线站点的巡查力度,特别是对符合张显光体貌特征的独行中年男性进行盘查。他随身携带巨款,乘坐火车或长途汽车的可能性很大。”
电话那头传来杨加林清晰的指令声。一张针对张显光的抓捕网,随着这份新鲜出炉的口供,迅速向哈城及周边铁路线收缩。
审讯室内,张显明还在喋喋不休地交代着,试图证明自己的“从属”地位。
却不知,每一句供述,都在将他自己和那个他曾经崇拜又畏惧的“显光哥”,推向最终的审判台。
技术科的灯光通明,空气中弥漫着金属和化学试剂的气味。
猎枪弹道测试报告最先出来。技术员将“2·18”案现场提取的12号猎枪弹壳与从张显明租住处起获的三支健卫-8型立式双管猎枪逐一进行显微比对。
“膛线磨损特征完全一致,”技术科长指着比对显微镜下的成像,“尤其是2号枪,击针凹痕的细微豁口,与‘1·10’青北储蓄所案、‘2·18’案现场弹壳百分之百匹配。就是这支枪。”
几乎同时,爆炸残留物分析结果也送到了陈默手上。
“炸药主体是硝酸铵,混了少量tnt增加威力,但关键的是——”技术员点着光谱分析图上一处峰值,“里面检出了微量的润滑油和乳化剂成分,这是煤矿用的乳化炸药特有的添加剂。不是军用品,也不是普通农用炸药。”陈默拿起电话,直接接通虎石台镇派出所:“查2001年虎石台煤矿乳化炸药被盗案前后,附近矿区或流通渠道,有没有异常流失记录,或者私下交易传闻。重点是北江籍、有爆破经验的人员。”
他又转向墙上张显明的社会关系图:“张显明在鸡西小煤矿干过爆破,李彦波、李彦彬老家木兰县也有小煤窑。他们搞到这种炸药不难。”
在张显明租住的平房墙角,技术人员对墙面上那片模糊的划痕进行了侧光和多光谱扫描,终于清晰地复原出一幅简易的电路草图:电池组、触发开关、电雷管接口、线路走向。
“和‘2·18’现场收集到的遥控引爆装置残骸结构完全一致,”技术员将复原图与现场照片并排放下,“用的就是普通车载遥控门锁改装,信号触发,继电器控制通电起爆。这图就是装配示意图。”
陈默站在白板前,将技术报告逐一贴上去:弹道匹配、炸药成分溯源、电路图吻合。物证链条正在收紧。
但他的目光停留在其中一份报告上——对劫持面包车内部勘查的详细记录。
“车厢后部,运款袋散落处,发现少量喷溅状血迹,已凝固。经检测,为两种不同dnA。其一与车主张晶阳匹配;其二未知,未在目前抓获的嫌疑人数据库中比中。”
陈默立即拿起内线电话:“技术科,对面包车上未知血迹样本重新进行比对。范围扩大,包括张显辉、李彦波、李彦彬的所有近亲属,尤其是直系兄弟。他们的dnA档案应该都在户籍地派出所留底。”
“另外,那包在车内发现的‘百味香’胡椒粉,包装袋上的指纹重新提取,与李彦彬、李彦波档案指纹进行精细比对。”
等待结果的时间里,指挥部烟雾缭绕。杨加林盯着地图上哈城道外区的布控点,陆沉舟则默默翻看着所有技术报告的副本。
电话响起,陈默按下免提。
“陈老师,比对结果出来了!面包车上未知血迹与张显辉的弟弟张显明的dnA样本高度吻合……不,等等,不是张显明,是张显辉!户籍地提供的张显辉早年因打架留存的生物检材与血迹dnA完全一致!”
“胡椒粉包装袋上提取到三枚清晰指纹,其中一枚与李彦彬左手中指指纹特征点吻合。”
陈默看向杨加林和陆沉舟:“张显辉参与了处理面包车,他接触过车厢后部。李彦彬买了那胡椒粉。现在,所有环节都扣上了。”
“即使张显光未归案,”陈默放下笔,“现有证据已形成完整闭环,足以对张显明、张显辉、李彦波、李彦彬四人定罪。零口供也能判。”
陆沉舟拿起那摞技术报告,仔细地翻看了一遍,点了点头:“物证扎实,链条清晰,互相印证。”
“从作案动机到工具来源,从实施到逃逸,每个环节都有证据支撑。尤其是这个dnA和指纹,把人和现场彻底钉死。这个案子,可以作为一个利用多重物证构建完整证据链的范例。”
他看向陈默:“证据梳理工作做得非常出色。”
杨加林重重呼出一口烟:“现在就等哈城那边收网了。”
窗外,夜色深沉,寒风依旧。但指挥部里,证据已如铁壁合围,只待最后一名主犯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