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父母和子女(第2页)
张良萧何等人继续抬头望着天幕,假装什么都没有听到,显然是不打算掺和到这两人之间。
刘彻抱着自己的儿子:“既然能给孩子最好的,凭什么要让孩子受苦,朕如果是那个父亲,绝不会让朕的孩子过那样的生活。” 刘彻自己从小就是在自家父皇母后的疼爱中长大的,一切都是享受最好的。
而且据儿是自己将近而立之年才有的第一个儿子,当然一切都是要最好的才行。
卫青听到陛下这话,心中不由的为姐姐和外甥感到高兴。
群下众臣看到陛下对太子疼爱的样子,还有站在陛下身边的卫青和霍去病,不由的感慨卫家真是幸运,太子也真是好福气,有这样的疼爱他的父皇,还有这样实力强大的母家支持。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啊。”汉元帝时期的刘向看着故事的结局,不由的感慨道。
这怎么不算父母对孩子的爱呢,虽然方法可能有错。
刘秀看向身边的皇后:“幸好子丽从小聪慧,又自小好学,我们当真是省心很多。”
阴丽华听到陛下的话,微微笑道:“那也是陛下教的好,不然子丽也不会有现在的学识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她可是一直看着陛下是怎么教育子丽的,虽然子丽从小聪慧,但到现在能得到朝野上下的称赞,离不开陛下的亲身教导。
三国
刘备看着阿斗,忍不住的感叹道:“军师,你说是不是因为我平时甚少管教阿斗,所以才让阿斗如此平庸。”
诸葛亮摇了摇羽扇,微微摇头说道:“主公,少主虽不是个很聪慧的孩子,但他天资仁慈,并且爱戴有德之人并能礼贤下士,这已经超越了很多人了。”
张飞听到军师的话,不由得点头附和道:“大哥,阿斗是个好孩子,如果你担心他在国事上处理不好,不是还有军师吗,军师之后会好好教阿斗的。”
“之后就多多麻烦你了,军师。”刘备听到张飞所说向诸葛亮郑重行礼道。
“主公不必如此,臣定当竭尽全力地去教导少主。”诸葛亮连忙起身拦住了刘备的行礼。
隋朝
杨坚想到自家太子,就头痛,一直以来自己和伽罗虽忙于朝政,但是也没有疏于对孩子的教导,怎么太子就这么不成器啊。
独孤伽罗看到陛下的样子,也明白对方想到了谁。
心中也不由的叹气,随即又想到广儿,则是庆幸,还有一个是成器的。
唐朝
李世民看完后,不由的看向长孙皇后:“观音婢,你说我是不是对高明教导有点过于严厉了。”
他看到故事中孩子因为父母的控制和欺骗,最后反抗的样子,不由的想到了自家太子。
长孙皇后对于自己这个大儿子也很是心疼,平时看着他总是默默地埋头苦学,还要时刻牢记自己作为太子的职责和使命,时刻严格的要求自己。
看向李世民说道:“陛下,也许可以适当的对高明宽松些。”
她也真的很怕这样下去,高明要是有天承受不住可怎么办。
李世民听到后,也开始思考自己该怎么样教导孩子更好些。
宋朝
“父为子纲,这父母也是为了孩子好,这孩子怎么就一点都不知道父母的苦心。&34;一儒学生评判道。
“素素姑娘怎么能如此说,那父母也是为了子女好,为人子女就应当听从父母才是。”
“孩子听父母的话不是正常的吗,父母把他生下来,想让他过怎么样的生活就应该过怎么样的生活,而且这也不是为了他好吗?怎么最后还说父母的不对。”
“是啊,后世的人都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的,还拍这样的故事给孩子们看,也不怕教坏孩子。”
“没错,看来未来也有不好的地方。”
“都回屋,如此不敬父母,当真不孝,你们可都不要被天幕蛊惑了。”
不少父母看完故事后,都纷纷批判起故事中的孩子,也让自己的孩子都回屋,不让他们看,生怕学坏了。
朝堂上不少人义愤填膺的指着天幕和素素批判着,他们万万没有料到,在未来的国家,人们竟然会对三纲五常这样从古代传承至今的道理视而不见,甚至毫不顾忌。
虽然有人认为天幕孩子也没有说错,但是最终还是在大环境中的声音太小,并不被人认可。
明朝
朱元璋一直是三纲五常的拥护者,他对于未来时不时挑战自己的底线感到气愤,今天又看到天幕上素素对父母的批判,更是火冒三丈。
他并不认为这父母有什么错,如果是他,要是可以让孩子们成才,他定然也会这样做。
而且他对于自家的孩子教育除了平时请名师教育学识之外,也会让他们在院中种植蔬菜,甚至有时会下地劳动,体会农民的生活。
现在看到故事中孩子居然对父母反抗,虽然最后他们和好了,但是他也能从中感受到父亲对孩子的抱歉,这如何让他能接受。
这样的故事还拍出来让人看,未来就一点都不担心孩子们的不孝吗。
清朝
康熙对于孩子的教育就是鸡娃,他认可故事中父母为孩子所作所为,但是他也不认同父母对孩子的欺骗,谎言终有被拆穿的一天,这只会增加父子之间的隔阂。
如果是他,他就直接严厉的从小教育,而不是用这么曲折的办法。
特殊年代
“要是我是那孩子,我也受不了,一直生活在虚假的世界里,想想就让人害怕。”
“对啊,虽然知道父母是为了孩子好,但是有很多其他办法啊,这样的办法太极端了。”
“看来这是一部讽刺电影啊,是讽刺那些控制欲强的父母吧。”刚写作完的文人看着天幕不由的感慨道。
“看来未来也有很多要改进的地方呢,不过起码他们没有那些封建的三纲五常理论了。”
“慢慢来,我相信未来的娃娃会越来越好的。”
经过和国外不断交流,这时的社会环境已经比以前开放很多,不少的人认同天幕上的思想,但是也有一直遵守古老思想的人则不让自己家的孩子看这天幕,固执的遵守着逐渐腐朽的思想和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