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学圣使 作品

第711章 李定国绣花(第2页)

正是出于这个考虑,朱由校决定将大将李定国调回后方,坐镇莫斯科。李定国作为军事大学的优秀毕业生,在战场上可谓是所向披靡,战功赫赫。然而,让他去负责农业生产,就如同让勇猛的张飞去绣花一样,绝对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李定国站在莫斯科郊外的冻土上,手里攥着根竹制的温棚支架,指节被冻得通红。刚从前线撤下来时,他铠甲上的血渍还没刮净,如今却要对着一堆竹竿、油纸和棉絮犯愁。身后传来农技师们压抑的窃笑,他眼角余光瞥见有人用树枝在雪地上画了个歪歪扭扭的将军,正抱着菜苗鞠躬。

“大人,这支架得呈四十五度角倾斜,” 山东来的王技师上前示范,竹竿在他手里灵活得像长枪,“这样既能抗住暴雪,又能让正午的日头照进来。”

李定国学着摆弄竹竿,却听见 “咔嚓” 一声脆响,刚削好的竹篾在他掌心断成两截。这双手曾挽开三石弓,曾挥刀劈开过鞑靼人的头盔,此刻捏着纤细的竹篾竟抖得像筛糠。他想起离开华沙前朱由校的嘱托,御案上摊着的《农政全书》还夹着张朱批:“定国,大棚者,今日之堡垒也。”

第一座试建的温棚在当夜就塌了。狂风吹破油纸,积雪压垮了支架,刚播下的菜种混着泥浆流进冻土。李定国蹲在废墟里扒拉着冻硬的菜籽,指甲缝里渗出血珠也没察觉。王技师在旁叹气:“大人,这温棚得像搭营寨似的打地基,底下得埋三尺深的秸秆保暖。”

接下来的半月,李定国把中军大帐挪到了田埂边。他让士兵们把攻城用的云梯拆开当支架,将抵御炮石的厚帆布盖在棚顶,甚至发明出用马粪发酵增温的法子 —— 当第一批嫩绿的菜苗顶破冻土时,他正跪在泥地里,小心翼翼地用军刀剖开冻住的水管。

“将军,东边的温棚长出小白菜了!” 传令兵跑来时摔了个趔趄,手里举着片沾着露水的菜叶。李定国接过菜叶放在鼻尖轻嗅,一股清冽的气息混着泥土味钻进肺腑,竟比当年闻到胜利号角时更让他心头发热。

消息传到各营时,士兵们都带着兵器来帮忙。骑兵们用马镫固定棚绳,火枪手们学起了修补油纸,连最粗犷的蒙古族人都蹲在棚里,用粗糙的手掌轻轻抚摸刚冒头的豆苗。有老兵发现,李将军夜里总提着马灯巡查温棚,披风上落满的雪花比当年在战场时还厚,只是腰间的佩刀换成了浇水用的瓦罐。

一个月后,当第一茬青菜端上士兵们的餐盘时,李定国正在绘制新的温棚图纸。纸上的大棚排成整齐的方阵,像极了他当年布下的军阵。王技师凑过来看,发现图纸边角还画着个小小的注解:“每棚容百人三月之食,当建百座,可抵十万兵。”

雪地里的农技师们不再窃笑了。他们看见那个曾在沙场上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将军,正蹲在温棚里,用缠着布条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为菜苗培土。远处的风旗猎猎作响,朱红色的 “明” 字在雪原上格外醒目,仿佛预示着冰封大地即将迎来的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