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2页)
随着朱由校这番慷慨激昂的话语落下,底下的士子们只觉得脑海之中犹如一道惊雷轰然炸响。尤其是当听到朱由校最后的那句话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们纷纷如醍醐灌顶一般,心中豁然开朗。这句看似质朴平实的话语,却宛如一把利剑,直刺问题的核心要害,将关于“知”和“行”的标准做出了一个极具深意且发人深省的总结归纳。实在是太有道理了!简简单单的几个字,便把所有纷繁复杂的理论阐释得清晰明了,令人不禁为之拍案叫绝。
何为兵者?凶器乎?这简直就是扯蛋!一个简简单单的“兵”字,其中所蕴含的深意和知识,足以涵盖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果连练兵之道都不通晓,又怎能带好一支军队呢?若对理财一窍不通,又该如何妥善处理军饷之事?若是目不识丁,又怎么能教导士兵们学习军规军纪呢?
再说阵前排兵布阵、进退有据,非得精通武事不可。而想要成功地训练出诸如三段击、五段击这样精妙的火枪战术,更是必须深谙兵法才行。这其中的种种学问,哪一样不需要深入钻研和积累经验才能掌握?然而,这些宝贵的知识,四书五经之中可有记载?
阳明先生耗费了数十年光阴,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历经无数艰辛磨难,他经历过多少场兵事,最终成长为文武双全的栋梁之才,方才创立了伟大的心学体系。而底下的士子们呢?整天只知道在学堂里埋头苦读那些四书五经,难道仅凭如此就能领悟心学的真谛吗?以为参加几场考试就算是将心学运用自如了?
学子们从没想过这么深奥的东西,因为他们的老师只教他们学好四书五经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念,而历朝历代的官员无不是如此。君不见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乎?他们学四书五经的目的只是为了实现当官的理想,只要学会如何当官那么很多具体工作自然由底下的吏员去完成。而且科举三年一次,人生就几个三年可以浪费?他们哪有时间去实践呢?
这就是科举制度最大的顽疾,它造就了有数的名臣,但也产出了无数的庸臣。朱由校今日要做的,就是想给这颗无缝的鸡蛋壳制造一些裂痕。他相信,未来总有那么一天,这个鸡蛋壳总会破裂,而破壳而出的小鸡绝对会有一个脱胎换骨的变化。
对此,他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