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登基改元,刑狱大案,苏轼拜相(第2页)
案子要么由武道司审判,要么就是由武道司来监督本地府衙审判,审判过程,包括问询记录统统都要如实记载。
后希会一一查看。
直到她确定无误,才会正式裁决。
除此之外,针对一些律法没有规定和没有提及的犯罪行为,当然也是以那些案例为基础,对律法进行修订增减。 总而言之,此案波及极广,新收复的那些区域也都在大案的涉及范围内。
整个鼎革元年。
基本上就在折腾这一件事。
结果便是拔出萝卜带出泥,全国上下官员小吏撤下一半不止。因为一旦出现一例冤假错案,那么涉事的就绝不仅仅是犯罪者和受害者,还有官员,参与的小吏。是成建制,成体系,拴在一条绳上的知法犯法,操弄刑律冤案。后希可不会顾忌法不责众,该抓的抓,该杀的杀,该流放的流放,全家一起流放。
折腾一年下来。
候补的举人进士都不够用了,只能赶紧又选拔了一批秀才,临时充当吏员角色,并许诺贡献够,吏员可以转官。
接着还专门编了为官为吏准则。
下发下去,要求所有人学习。
至于被冤枉的,当然也不可能什么补偿都没有,还是按照地方上的平均收入,给予了一定的国家补偿,同时由地方府衙出面道歉,并在四邻面前澄清。
各地治安一下子好了太多。
各大家族的家规族训,也都比先前严了许多,连戒尺的销量都因此大增。
买回去打孩子教育一番。
总比犯罪被抓要好。
……
这是第一年,第二年年初,后希便正式召回王安石苏轼等一众被贬官员。
但不是变法,是完善吏治管理。
全面贯彻考成法。
因为后希很清楚,变法的前提是得有人去执行,没有人去执行,光上头几个高官在喊变法,修改政策啥的,一点用都没有。再怎么好的政策,只要下面人动动歪脑筋,都能被搞成恶政害民。
所以变法不急,也不能急。
别看苏轼以词作传世,但其实他本人为官能力是很不错的,同时也相对客观,既不站新党,也不站旧党。他明白如今局面必须变法,但又深刻认识到变法派的新党做事太过于急躁,很多政策很难执行到位,结果就是两边不是人。
新党弹劾,旧党也跟着弹劾。
所以后希索性把他和王安石一起请回来,由他做宰相,王安石做副宰相。
王安石做事太急躁。
需要个人压一压。
新党以他为主,而旧党的话,压在他头上只会瞎捣乱,所以苏轼正合适。
至少他考虑周全,不瞎搞,只要他认为是对的事情都愿意支持,他认为不对,不能办的,不管哪个党他都反对。
不过在苏轼正式拜相后,后希还是特地将他招进皇宫,准备来个隆中对。
倒不是想听苏轼有什么建议。
主要是向苏轼贯彻下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