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88002538 作品

第402章 番外,何雨亭一 重走边防路(第2页)

饭后,车队继续向北,来到何大清夫妇曾经驻守过的渔点。乌苏里江在这里拐了个弯,形成一片平静的水域。岸边那栋木屋还在,只是已经换了主人。

"看,那就是我和你妈当年住的房子,"何大清指着江边一栋略显破旧的砖瓦屋,眼中闪烁着光芒,"冬天零下四十度,屋里就靠一个小铁炉取暖。"

秦淮茹轻轻抚摸木屋斑驳的外墙,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一把小钥匙,熟练地打开了门旁一个隐蔽的小暗格。里面赫然放着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

"还在!"她惊喜地叫道,取出铁盒打开,里面是一叠发黄的照片和几枚勋章。

江亚宁凑过去看,照片上是年轻时的何大清和秦淮茹,背景正是这栋木屋。令人震惊的是,照片上的何大清与现在站在身边的公公,除了衣着不同,相貌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何大清似乎注意到了儿媳的疑惑,不动声色地收起铁盒:"雨亭,走,爸带你划船去!当年我可是这江上最好的渔把式!"

令所有人惊讶的是,九十多岁的何大清划桨的动作矫健有力,小船在他的操控下稳稳地驶向江心。何雨亭学着父亲的样子下网,却笨手笨脚地把渔网缠成了一团。

"哈哈,你这司令员还不如我这个老头子!"何大清开怀大笑,接过渔网熟练地撒开,"打鱼和带兵一样,要懂得借力使力..."

渔网收起时,收获颇丰:一条五斤重的大胖头鱼,几条金黄色的嘎牙子,还有一条二斤多的红尾鲤鱼。何大清像个孩子般得意地向岸上的女眷们展示战利品。

中午,何大清亲自下厨,做了一锅地道的江水炖江鱼。他动作麻利地和面,在铁锅边贴上一圈金黄的苞米面饼子。江亚宁注意到,公公切菜时手指灵活得不像老人,翻炒的动作更是力道十足。

"好吃!"何雨亭夹起一块鱼肉,赞不绝口,"爸,您这手艺比军区招待所的大厨还棒!"

何大清满足地看着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用他做的饭菜,突然正色道:"雨亭啊,你现在位高权重,但别忘了根本。现在你和你二哥继承了这个传统。"

以后,你的三个儿子,他掰着手指数道:"老大从军,老二从政,老三从商但无论做什么,都要记住——做人要像这乌苏里江一样,表面平静,深处有力。"

何雨亭郑重地点头:"爸,我记住了。"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汽车引擎声。片刻后,两位军官小心翼翼地走进来。何大清一见就笑了:"向延华?崔文明?是你们俩小子!"

现任团长向延华激动地握住老首长的手:"何大伯,听说您回来了,我赶紧从演习场赶回来!"政委崔文明也红着眼眶:"首长,您还记得我吗?当年巡逻路上的小崔排长..."

故人重逢,话题自然转到边防变化上。向延华主动提议:"何大伯,何司令员,要不要乘巡逻艇沿江走一圈?现在的巡逻条件可比您那会儿强多了。"

巡逻艇上,何大清站在甲板前端,江风吹拂着他的面庞,丝毫看不出疲态。他如数家珍般指出每一个地标:"那边是新开流,86年冬天有伙越境分子想从那过来...那是大石滩,每年开江时鱼最多...前面是李从田渔点..."

何雨亭认真地听着父亲的讲述,忽然发现父亲在提到某些地点时,眼中会闪过一丝异样的光芒,仿佛那里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返程途中,何雨亭的手机突然响起。屏幕上显示着"二姐"两个字。他刚接通,何雨燕响亮的声音就传了出来:"好你个何雨亭!带爸妈去边防都不告诉我!我还是从刘野那听说..."

何雨亭笑着把手机递给父亲。何大清接过电话,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燕儿啊,爸没事,就是突然想回来看看...什么?你也要来?别别别,我们明天就回去了..."

挂断电话,何大清从怀中掏出那个神秘的保温杯,给每人倒了一小杯泉水:"来,都喝点,回去的路还长着呢。"

江亚宁接过水杯,这次她仔细观察,发现水中似乎有极细微的银色光点闪烁。她抬头看向公婆,只见两位老人相视一笑,眼中闪烁着与水中同样的神秘光芒。

夕阳西下,三辆车在蜿蜒的边防公路上投下长长的影子。何大清靠在座椅上,满足地闭上眼睛。秦淮茹轻轻握住他的手,两人布满皱纹却又异常柔软的手指交缠在一起,如同他们共同走过的漫长岁月。

何雨亭透过后视镜看着父母安详的面容,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这次轻车简从的边防之行,将成为全家人最珍贵的记忆之一。而那些扎根在边防线上、代代相传的军人精神,也将如同乌苏里江的流水一般,永远奔涌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