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突围与抗争
请点评以下故事,并写目录名。同治六年,钟祥尹隆河地区并没有地名所蕴含的祥和之意,相反,捻军与朝廷的军队在这里打死打生,一场战役已经进行了两个多月,使得整个钟祥地区笼罩在硝烟与战火之中。交战双方你来我往,将良田打成了荒地,将农舍打成了断壁残垣,以至于,方圆百里寂无人烟。
这场战役不仅关乎新捻军的存亡,更将深刻影响清末军事格局。在这样的情况下,新春的喜庆便被肃杀之气彻底驱散。
此前,捻军在河南许州首次分兵:任柱统率三万“老捻”进入湖北京山,与向孝感突围的太平军赖文鸿部会盟于枣阳之野。短暂的合作,因为发展方向上的意见分歧,导致新捻军的再次分兵:一路由赖文鸿统领(含黑旗军朱洛红部)北上寻找机会与萧有和会合;另一路由任柱率领南下,试图进入四川建立根据地。
任柱率部南下后攻势迅猛:攻下钟祥后,一日克京山,两日内连下应城,云梦两城,兵锋所指天门守军不战而降,一时间军威大盛。清廷急调多路精锐围剿:湖北巡抚曾国荃受命复出,他令麾下彭毓橘、郭松林率新湘军一万携洋枪重炮由北向南参与围剿;而左宗棠麾下大将刘典、陶茂林则率楚军精锐铁骑由南往北兜剿,值得一提的是原湘军悍将鲍超,这次领淮军轻装疾进,其麾下的霆军借地利穿插迂回,企图在湖北境内对新捻军实施合围。
进入鄂省的新捻军,很快便发现了自己的骑兵受限于南方的水系,被左宗棠,李鸿章和曾国荃以“扼地兜剿”“弃地灭贼”“借地利以图合围”的平捻策略,步步紧逼。其核心要点有三:其一为“围”,利用地利之便,或是诱使捻军深入预设区域,将其包围起来,限制其活动范围。其二是“剿”,将军队分为“堵击之师”与“兜剿之师”。“堵击之师”利用河流进行分段布防,阻挡捻军逃窜;“兜剿之师”则负责穷追不舍,聚而歼之,不给捻军丝毫休整的机会,不断通过作战来消耗新捻军的有生力量。其三为分化瓦解,采用“招抚”“离间”等手段从捻军内部进行瓦解。后来历史上的任化邦之死,很大程度上便是李鸿章这一策略的“成果”。
这样的情况下,任柱率领的新捻军便被限制在了西至尹隆河,东至应城县和云梦县,北到京山,南达天门的区域。
任柱,龚德树和陈大喜等决策层深会同捻军的高级将领如李允,邱远才,马融和等商议,摆脱清军围剿,迅速入川建立根据地的重要性,计划兵分三路强渡汉水,但因以骑兵为主、不识水性而多次抢渡失败,只得改攻为守:分兵固守应城、天门、京山,主力盘踞钟祥,伺机从尹隆河段渡过天门河入川。然而,他们低估了江汉平原的战略地位,也小觑了清廷围剿他们的决心。因此而引来清军激烈争夺,双方布局在此激烈碰撞,战役正式拉开帷幕。
战役初期,新捻军凭借骑兵迅捷与步兵顽强,在江汉平原先后包围新湘军彭毓橘、郭松林部,阻击楚军刘典部的救援,眼看包围圈内的郭松林部所剩无几,捻军胜利在望,士气高涨。捻军将士认为,只要歼灭郭松林部,入川通道将彻底打通。然而,关键时刻捻军内部却出了叛徒。因叛徒出卖,京山、天门相继失守,战场形势急转直下,捻军由略占上风变成了苦苦支撑,期待先吃掉郭松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