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余味心结(第2页)
命运弄人,一场疾病,让这份情谊隔了这么多年!
“结果拖到现在。”张师傅接过病历,指尖在“1959”字样上摩挲,感慨道:“那年头,这病就是绝症。”
简单的对话,透露出那个时代的无奈与悲哀!
杨为国突然想起什么,转身往储藏室跑:“我大伯的遗物里有个药瓶,说是周叔送的!”
这个发现,是否能为这段故事增添新的温暖!
不一会儿,他捧着个褐色药瓶回来,标签都褪了色,里面还剩半瓶药片。
这个药瓶,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周卫国接过药瓶,突然红了眼眶,声音颤抖:“这是我爹托人从上海弄的盘尼西林,他自己舍不得吃,全给了你大伯。”
无私的奉献,深厚的情谊,让人为之动容!
孙志国的眼泪掉在饭盒上,砸出小水痕,他哽咽着说:“我爹日记里写,周叔总往他家送米,说‘志国正在长身体’。”
点滴关怀,汇聚成温暖的海洋,滋润着人心!
何雨柱往锅里扔了把白菜,“咕嘟”声里,他叹了口气:“都是些嘴硬心软的主儿。”
一句调侃,却道出了这些人的善良与可爱!
张师傅把照片小心翼翼地夹进菜谱,突然笑了:“周福来托我办件事,说要给孤儿院的孩子们送些梅干菜,让志国掌勺。”
新的任务,新的希望,让这份情谊得以延续!
孙志国猛地抬头,眼睛亮得像炉膛里的火,充满期待:“我能行吗?”
自信与渴望,在他的眼中闪烁!
杨为国拍着他的肩膀,鼓励道:“咋不行?你做的梅干菜扣肉,比我爹当年做的还香。”
肯定与支持,给予孙志国无尽的力量!
周卫国掏出个布口袋,里面装着半斤梅干菜,他微笑着说:“这是我爹腌的,说用绍兴酒泡过,让你试试。”
这份特殊的礼物,承载着两代人的情谊!
孙志国捧着梅干菜,手指在布袋上蹭来蹭去,激动地说:“我……我这就去准备,让孩子们尝尝咱工人的手艺。”
满腔的热情,即将化作一道道美味的菜肴!
他往灶台前一站,切肉、腌菜、码盘,动作比以前利索多了。
专注的神情,熟练的动作,展现出他对这份任务的认真与执着!
张师傅站在旁边看着,突然对何雨柱说:“你看,这灶台能焐热菜,也能焐热人心。”
一句朴实的话,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让人感受到生活的温暖!
何雨柱望着孙志国忙碌的背影,突然发现他围裙上的渍痕,在蒸汽里看着像个笑脸。
这笑脸,是生活的馈赠,也是情谊的象征!
饭馆门被推开,几个穿校服的孩子涌进来,手里捧着束野菊花,清脆地喊道:“张爷爷,我们是孤儿院的,院长说您要给我们做好吃的。”
孩子们的到来,为饭馆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孙志国把刚蒸好的扣肉端出来,香气瞬间漫了满屋子。
这香气,是美味的诱惑,也是爱的传递!
“快尝尝,这是周爷爷和我爹的手艺。”孙志国笑着对孩子们说。
温暖的话语,让孩子们感受到浓浓的关爱!
孩子们捧着碗吃得香,有个小姑娘突然指着照片问:“这个胖爷爷是谁?他做的菜真好吃。”
童真的疑问,为这个故事增添了一抹纯真的色彩!
周卫国蹲下来,指着照片上的周福来,温柔地说:“这是我爹,他说等你们长大了,教你们做更多好吃的。”
美好的期许,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希望的种子!
张师傅看着孩子们的笑脸,往炉膛里添了最后一块煤,感慨道:“人走了,手艺还在,念想就还在。”
是啊,情谊与传承,永远不会消逝!
夕阳透过窗户照进来,把每个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在地上拼成个大大的“家”字。
这温馨的画面,是家的象征,也是情谊的凝聚!
何雨柱突然觉得,这饭馆不光是做饭的地方,还是个攒念想的地方,那些说不出口的愧疚、道不明的牵挂,都能在这热气腾腾的饭菜里,慢慢化开来。
是啊,在这小小的饭馆里,藏着人间最真挚的情感,最温暖的回忆!
只是没人注意,孙志国往孤儿院送的扣肉里,悄悄多放了半勺糖。
这小小的举动,是对周福来的怀念,也是对那份情谊的延续!
就像周福来在照片背面写的那样,他总记着,有个孩子不爱吃太酸的。
而那个孩子,此刻正站在灶台边,看着自己的影子和照片上父亲的影子,慢慢重合在一起。
这重合的影子,是岁月的轮回,也是情谊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