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微的薇 作品

第25章 你不问,我不说

夏收结束后,本应该是短暂的休息避暑日,长安却更忙了!

长安护城河的河道里全是挑河泥的人。

汉子站在污泥里挥舞铲子,岸上的妇人把自家男人铲上来的污泥堆到一起。

地里的人更多,麦秆收走堆成草垛子,根须收集起来堆成堆。

孩子嬉笑着放了一把火。

长安城周边到处在冒烟。

长安百姓已经发现土豆最喜欢草木灰,草木灰多的土地,烂种的现象就会很少不说,土豆还大,还多。

如今的长安大清早就有汉子推着车,免费的帮人清理炉灶和锅底的烟灰,他们免费的目的就是火灰。

说到种地,长安百姓个个是行家。

王不二带着自已的小媳妇平整着土地。

小媳妇会养马,能把马养的很好,但她不会种地,王不二得教会她。

令哥开始挑去京城的人了。

王不二觉得自已这次有机会选上,这一次令哥要带一百人去京城,如果自已被选上,那自已就是一个小队长。

因为自已杀过人,见过血,这是自已的优势。

先前的队伍就是这么慢慢的带出来的。

如今衙门里的那些人有王辅臣在带,他手底下有一百人出头。

这边的军户是谢添谢大牙他们五个人在带。

他们几个每人都挑了一百人。

这些都是从上次挑选时被淘汰的人里挑出来的,没要多,就要了一百人。

卫所那边是令哥在管。

也不知道是被杀怕了还是那三个千户洗心革面了,如今人好的很。

在武功县,时常能看到他们带着人在挖河道。

武功卫所安静的厉害,余令带着林御史悠闲在卫所里闲逛。

不是卫所没有人,也不是所有的军户都去土地里忙碌了。

而是卫所的城隍庙里传来了郎朗的读书声。

读书声一响起,城隍庙外万籁俱静。

在城隍庙外,两大群妇人正忙碌着。

一群妇人忙着筛细沙,一群妇人正挥舞着竹刀劈出大小均匀的竹条做方框,她们在给读书人的娃们做沙盘。

每个人都很认真,近乎虔诚。

城隍庙里,大大小小的脑袋显得参差不齐,苏堤正认真的在教几十个孩子认“天地人”。

苏堤教的很认真,额头的汗不停地往下淌。

明明就是认字而已,他似乎比底下的孩子们还紧张。

为了做好这件事,从归化城归来后苏堤就开始“埋头苦学”。

四书五经看完了,《太和正音谱》看了,洪武正韵也看了。

看完后苏堤想一头撞死在墙上。

自认为自已能写,能算,能看,等读了这些书苏堤发现自已竟然有那么多不认识的字。

而且这些字还极其的不常见。

直到此刻,苏堤才明白为什么袁万里看自已会斜着眼睛看了。

原来不是鄙视,是自已没法正眼看。

想想也释然,自已认为自已已经很厉害了,殊不知在这些人眼里狗屁不是。

再想想那些状元,探花,苏堤终于明白为什么大家都那么稀罕他们了。

直到此刻苏堤也终于明白读书人为什么要找明师了。

不说释义,光是那些字,若是没有一个厉害的先生去指点,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明白那是一个什么字。

苏堤不知道他把问题想的复杂了。

老祖宗早就料到可能出现这种问题了。

他们发明了譬况法、读若法、直音法或反切法这些认字的办法。

但这些认字的法子也需要人来教,也需要人来领路。

所以,苏堤想的也没错。

余令也不懂苏堤为什么要看《太和正音谱》。

当苏堤拿着书来问那些生僻字的时候,余令以为苏堤有了新的兴趣爱好,要自已谱曲去唱戏曲。

结果人家是不耻下问。

人家苏堤不但问余令,还去请教两位御史,他兴高采烈的去,头晕眼花的出来。

两位御史最“好人师”,他们认为苏堤这是杀人杀多了准备洗心革面了。

对于当先生这件事苏堤很紧张。

直到余令安慰说只要掌握一千个常用字,阅读这块连蒙带猜,就可以大致读懂了,也具备了书写能力。

听到这些苏堤放心了。

掰着指头算了算,一天三个字,一年多就解脱了。

所以苏堤现在的任务是每天花一个时辰教会眼下这群孩子三个字。

至于练字问题他也请教余令了,余令也教了他方法。

余令说,不要求孩子们把字写的很好,只要求孩子们写字时做到横平竖直,字就能平稳端正。

堂堂正正就很好看。

苏堤觉得自已悟了,就说嘛,练字哪有那么难。

余令看了一眼浑身都冒着正气的苏堤,满意的点了点。

这样就挺好,身上的邪气被煌煌正气给压住了。

往常的苏堤浑身都透着邪气。

他杀人喜欢从下巴处下手,短剑透过口腔直达脑子,然后狠狠的一搅。

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流血少,疼痛少,华佗扁鹊来了也救不了。

“东厂的人教人读书,你余令真是胆大包天!”

望着身边的林御史,余令难得的没有嬉皮笑脸,而是一脸的严肃:

“有人来教就很不错了,我有什么资格挑挑捡捡!”

“长安又不是没有读书人!”

余令闻言嗤笑道:“当我没去请他们么?”

“他们虽然学问不高,却傲气十足,人样没学好,官样子十足,有功名的要继续苦读,没功名的认为自已一定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