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给陈宇凡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第2页)
既然如此。
那还不如借着这个难得的机会,给他上点强度。
好好看一看,陈宇凡的极限究竟在哪里?
能不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
这才是他们这些老家伙,真正期待看到的。
想到这里。
黄老清了清嗓子,目光炯炯的看着陈宇凡,缓缓开口。
他公布了一道堪称“定制级”的考核题目:
“陈宇凡同志。”
“你面前的这台,是一台xd-3型半自动轴套攻丝机。”
“根据我们掌握的数据,这台设备在加工标准m8螺纹的黄铜轴套时,其理论上的最大生产效率,是每分钟完成30件。”
“你的考核题目是——”
黄老说到这里,故意顿了顿,眼神中闪过一丝狡黠。
“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不增加主要动力源,不允许进行大规模的结构颠覆性改造的前提下。”
“通过你的技术手段,对这台轴套攻丝机进行优化升级。”
“目标是,将其生产效率,至少提升10%以上!”
“也就是说,要达到每分钟至少完成33件。”
“同时,要保证加工精度不低于原有水平,并且改造方案要具备实际推广和应用的价值。”
“考核时间,三十分钟。”
“相关的图纸资料、常用工具和一些备用标准件,那边都有提供。”
“现在,你可以开始了。”
嘶——!
黄老的话音刚落。
周围那些旁观的工程师们,不少人都下意识地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题目......
难度也太夸张了吧?!
对一台现有的、已经相对成熟的半自动设备进行改造,还要在不改变主要结构和动力的情况下,硬生生把生产效率提升10%?
要知道,这种定型生产的设备,其设计本身就已经经过了多轮的优化和平衡。
每一个零部件的尺寸,每一个机构的运动参数,都是经过精密计算和反复试验才确定下来的。
想要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抠出10%的效率提升,那简直比登天还难!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故障排查或者部件更换了。
这需要对设备的整体结构、工作原理、运动学和动力学特性,都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更需要有创新性的思维和精湛的技艺,才能找到那个可以撬动效率提升的“杠杆点”。
更别说......时间还只有短短的三十分钟!
这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正常来说,这种对设备进行升级、改造的工作,都需要一整个工程师团队,耗费上大量的时间。
比如一两周,甚至是一两个月的时间。
进行反复的猜想、试验、改进、测试......就这样,还不能保证一定成功。
而现在呢?
在场的工程师们,竟然要求陈宇凡在现场完成这样的难题!
半个小时......
这点时间,别说是去实操改造了。
就算是画图纸,估计时间都不够啊!
这已经不是在考核了。
这是在......开一个天大的玩笑啊!!!
........................
.
.
.
(卑微小作者求一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