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永恒的不死鸟1 作品

第714章 焚诏丹心:寇准的孤臣绝唱(第2页)

“陛下,这是澶州之战的阵亡将士名册,请陛下下旨,优抚他们的家人。”寇准将名册放在案上。

真宗扫了一眼名册,不耐烦地说:“知道了,朕会让户部处理。寇爱卿,你刚任刑部尚书,还是多关心刑狱之事吧。”

“陛下!”寇准提高声音,“这些将士为保卫大宋而死,他们的家人不能被遗忘!还有,澶渊之盟虽换来了和平,但我们不能放松警惕,应该整顿军备,训练士兵,以防契丹再次南侵!”

王钦若恰好进来,听到这话立刻反驳:“寇大人这是杞人忧天!如今两国签订盟约,和平共处,何必再劳民伤财训练军队?依我看,陛下应该去泰山封禅,祭祀天地,彰显我大宋的太平盛世。”

真宗眼睛一亮,封禅泰山是历代帝王的荣耀,他早就心动了。“王爱卿说得有道理,此事就交由你筹备。”

寇准急道:“陛下!封禅劳民伤财,万万不可!眼下应该轻徭薄赋,休养生息,而不是搞这些虚文缛节!”

真宗脸色沉了下来:“寇准!你是不是见不得朕开创盛世?朕意已决,不必多言!”

寇准看着眼前的皇帝,突然觉得无比陌生。他想起澶州城下那个犹豫却最终选择亲征的君主,再看看如今沉迷于虚名的真宗,心里像被堵住一样难受。他躬身行礼,转身走出御书房,背影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孤寂。

第四章 雷州流放的赤子之心

天禧四年,汴梁城的春天来得格外早,御花园的桃花开得正艳。但朝堂上的气氛却异常冰冷,一场针对寇准的阴谋正在悄然展开。

皇后刘娥的亲信太监周怀政拿着一份“罪证”,跪在真宗面前哭诉:“陛下!寇准联合太子,想要逼迫您退位!这是他们密谋的诏书草稿!”

真宗接过草稿,上面的字迹模仿寇准的笔迹,写着“请陛下禅位于太子,由寇准辅政”。他气得浑身发抖,想起寇准焚烧诏书的往事,顿时怒火中烧:“好你个寇准!朕待你不薄,你竟敢谋逆!”

王钦若等人趁机落井下石,纷纷上奏弹劾寇准,列举他“独断专行”“结党营私”“藐视皇权”等罪状。真宗本就对寇准心存忌惮,在众人的煽风点火下,当即下旨:将寇准贬为雷州司户参军,即刻离京,不得延误。

消息传来时,寇准正在家中整理书籍。他的书房很简单,除了满架的书,只有一张旧书桌和一把椅子。听到圣旨,他没有争辩,只是平静地收拾行李。

“大人!您就这样认了?”老仆哭着说,“这明显是诬陷啊!我们去宫里向陛下解释!”

寇准摆摆手:“解释无用,陛下已经信了他们的话。雷州虽远,但也是大宋的土地,在哪都能为百姓做事。”

狄青带着几个当年澶州的老部下赶来,他们都穿着便服,眼里满是不舍和愤怒。“大人,我们护送您去雷州!谁敢在路上刁难,我们就跟他们拼了!”

寇准感动地看着他们:“多谢兄弟们好意,但不必了。我是被贬的罪臣,不能连累你们。”他从书架上取下一本《论语》,郑重地递给狄青,“我走之后,朝中之事就拜托你们多留意,若有奸佞当道,一定要设法阻止。”

离京那天,汴梁城的百姓自发地来到街头送行。他们拿着酒壶、干粮,塞到寇准手里,有人忍不住哭出声:“寇大人,您是好人啊!怎么就落得这般下场!”

寇准骑着一匹老马,穿着素色的布袍,对着百姓们拱手:“多谢乡亲们厚爱!寇准虽被贬,但心始终在大宋,在百姓身上。你们要好好生活,相信总有云开雾散的一天。”

王钦若派来的押解官催着赶路,寇准最后看了一眼汴梁城的城楼,转身策马离去。百姓们跟在后面,送了一程又一程,直到看不见他的身影才散去。

经过数月的跋涉,寇准终于抵达雷州。雷州地处南疆,气候湿热,毒虫遍地,与繁华的汴梁简直是天壤之别。司户参军的官舍破旧不堪,四面漏风,连像样的家具都没有。

老仆看着这样的环境,心疼得直掉泪:“大人,这地方怎么住啊?我们还是回去吧,哪怕在汴梁讨饭,也比在这遭罪强!”

寇准却很乐观,他拿起扫帚打扫屋子:“既来之,则安之。你看这院子里的芒果树长得多好,夏天就能结果子了。”

他到任后,不顾旅途劳顿,立刻着手处理公务。雷州的百姓大多是少数民族,不懂中原的律法,常常因为小事争斗。寇准就把百姓召集起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律法,调解纠纷。

他发现雷州的孩子们没有地方读书,就把破旧的官舍腾出一间,自己当起了教书先生,教孩子们读书写字。他还走遍雷州的山川河流,写下《雷州水利志》,指导百姓兴修水利,灌溉农田。

日子虽然清苦,但寇准过得很充实。他时常坐在芒果树下,拿出随身携带的《论语》阅读,累了就望着北方,那里是汴梁的方向,是他魂牵梦绕的故土。

第五章 青史留名的丹心不灭

乾兴元年,真宗驾崩,仁宗继位,刘娥垂帘听政。朝堂局势发生变化,王钦若等人失势,有人开始为寇准鸣冤。

狄青在边疆屡立战功,被召回京城任职。他一回到汴梁,就联合当年支持寇准的大臣,上奏为寇准平反。“陛下,太皇太后,寇准当年焚烧诏书,是为了阻止迁都,保住大宋江山;他力主亲征,才有了澶渊之盟的和平。如今他被诬陷流放雷州,实在冤枉!”

刘娥看着奏折,想起当年寇准焚烧诏书的壮举,沉吟道:“寇准虽性格刚直,但忠心可嘉。传朕旨意,将寇准迁为衡州司马,允许他返回中原。”

可惜诏书送到雷州时,寇准已经病重。他躺在简陋的床铺上,咳嗽不止,身体消瘦得只剩一把骨头。当他听到平反的消息时,挣扎着坐起来,让老仆取来铜镜。

镜中的老人头发花白,满脸皱纹,但眼神依旧清澈。他笑了笑,咳嗽着说:“好……好啊……我就知道,公道自在人心……”

几天后,寇准在雷州病逝。临终前,他让老仆取来那本随身携带的《论语》,手指颤抖地翻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那一页,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雷州百姓得知寇准去世的消息,自发地聚集在官舍外,哭声震天。他们抬着寇准的棺椁,想要将他送回汴梁安葬。一路上,无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百姓,都在路边摆上祭品,跪地送行。

棺椁行至衡州时,朝廷的追封诏书送到了——仁宗追赠寇准为中书令,谥号“忠愍”。狄青亲自赶来迎接,看着简陋的棺椁,忍不住落泪:“大人,您终于可以回家了。”

寇准的灵柩回到汴梁那天,汴梁百姓倾城而出,站在街道两旁迎接。当年被他优抚的阵亡将士家属捧着牌位,跪在路边哭喊道:“寇大人,您回来了!”

刘娥站在宫墙上,望着送葬的队伍,对身边的仁宗说:“官家要记住这位寇大人。他敢焚烧诏书,不是不敬皇权,而是心怀天下。这样的忠臣,才是大宋的脊梁。”

仁宗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指着队伍中那杆“寇”字大旗:“朕以后也要做像寇大人这样的君主,为百姓做事。”

王钦若等人听说寇准被追封,吓得闭门不出。不久后,他们当年诬陷寇准的罪证被揭发,刘娥下旨将他们贬斥出京,朝堂上下一片叫好。

几年后,雷州百姓为寇准修建了祠堂,取名“寇公祠”。祠堂里没有奢华的装饰,只挂着一幅寇准的画像——画像上的他手持诏书,正气凛然,仿佛下一秒就要将诏书投入烈火。

狄青每次路过雷州,都会到寇公祠祭拜。他总会带上一壶好酒,倒在祠堂前的石桌上:“大人,您当年的愿望实现了。朝廷整顿了军备,契丹再也不敢轻易南侵,百姓们都过上了安稳日子。”

有一年,契丹使者访问大宋,路过寇公祠,看到百姓祭拜的盛况,好奇地问当地官员:“这位寇准是什么人?为何能让百姓如此敬重?”

官员指着祠堂里的焚诏画像,骄傲地说:“他是大宋的忠臣。当年契丹南侵,是他力主抗敌,焚烧迁都诏书,保住了大宋江山。他虽被贬斥,却始终心系百姓,这样的人,自然会被永远铭记。”

契丹使者听完,对着祠堂深深一拜:“如此忠臣,值得敬佩。”

时光荏苒,仁宗亲政后,常常翻阅寇准留下的奏折。当他看到“百姓安则天下安”这句话时,总会想起刘娥的教导,更加勤政爱民,开创了“仁宗盛治”的局面。

嘉佑年间,欧阳修主持修撰《新五代史》,特意在《寇准传》中详细记载了焚烧诏书的事迹。他在评语中写道:“准有大功于国,焚诏之举,非不敬君,实乃爱国。其丹心可昭日月,其忠勇可励后人。”

汴梁的国子监里,书生们诵读着寇准的故事,将他的“焚诏丹心”视为士大夫的楷模。有个年轻书生读完后,激动地对同窗说:“我将来也要做寇公这样的人,为国为民,不畏强权!”这个书生,就是后来的王安石。

数百年后,当人们翻开宋史,读到“景德元年,契丹南侵,准焚迁都诏,力主亲征”这段记载时,依然会为这位敢焚烧皇帝诏书的名臣而震撼。他的故事,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历史上忠臣良将的道路。

如今,雷州的寇公祠依然矗立,祠堂前的芒果树郁郁葱葱,每年都会结满果实。当地百姓说,这是寇公在天之灵保佑着雷州的百姓。而那焚诏的壮举,早已超越了历史事件本身,成为一种象征——象征着中国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和“威武不能屈”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