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永恒的不死鸟1 作品

第713章 汴梁风月:帝王词臣与师师的红尘绝唱

第一章樊楼夜宴的初见惊鸿

崇宁元年的中秋夜,汴梁城的樊楼被红灯笼照得如同白昼。楼里丝竹悦耳,酒香弥漫,达官显贵们搂着歌姬推杯换盏,最热闹的三楼雅间却透着不同寻常的安静。

“李相公,听说樊楼新来了位师师姑娘,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尤其唱得一手好词。”吏部侍郎蔡京端着酒杯,眼角的余光瞟向窗外。

李清照放下手中的折扇,扇面上“醉花阴”三个字墨迹未干。她刚和丈夫赵明诚看完花灯,被蔡京硬拉来赴宴。“京爷倒是消息灵通,只是这风月场中的女子,再好的才艺也不过是陪衬罢了。”

正说着,楼梯传来环佩叮当。一个身着素白襦裙的女子提着琵琶走上楼,乌发如瀑,仅用一支玉簪绾着,脸上未施粉黛,却比满室脂粉更动人。她走到雅间中央,屈膝行礼,声音清如玉石:“奴家李师师,见过各位大人。”

蔡京眼睛一亮,拍着桌子:“快唱首新词来听听!就唱李易安刚写的那首《醉花阴》。”

李师师微微一笑,抱起琵琶拨动琴弦。前奏刚起,满室喧哗顿时安静。她开口唱道:“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歌声婉转缠绵,把词中的相思怨怼唱得淋漓尽致,连李清照都忍不住点头称赞。

一曲唱罢,雅间外突然传来咳嗽声。众人抬头,只见一个身着锦袍的年轻公子站在门口,身后跟着几个便服侍卫。他面容俊朗,眉宇间带着一股威仪,正是微服出宫的宋徽宗赵佶。

“好歌声!”赵佶走进雅间,目光落在李师师身上,“这《醉花阴》被姑娘唱活了,该赏!”他示意侍卫递上一锭银子,“再唱一首你自己的拿手好戏。”

李师师没有接银子,重新拨动琴弦,唱起了一首自创的小调。歌词清丽脱俗,配上她灵动的唱腔,把中秋月色唱得如诗如画。赵佶听得入迷,手指不自觉地在桌上轻敲节拍。

夜深宴散,赵佶带着侍卫离开樊楼。路过后院时,看见李师师正在月下整理琵琶弦。他停下脚步:“姑娘才艺出众,留在樊楼可惜了。朕……我可以为你赎身,另置宅院。”

李师师转身行礼:“多谢公子好意。奴家喜欢樊楼的热闹,也爱这自由自在的日子,赎身就不必了。若公子想听曲,随时来樊楼便是。”

赵佶看着她月光下的侧脸,竟一时语塞。侍卫低声催促,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去,走出很远还回头张望,只见那抹白裙身影在月色中若隐若现。

李清照和赵明诚并肩回家,路过樊楼后门时,听见丫鬟们议论:“刚才那位公子出手真阔绰,一锭银子说赏就赏。”“我看他对师师姑娘有意思,以后怕是要常来呢。”

赵明诚碰了碰李清照的胳膊:“你看这徽宗皇帝,放着三宫六院不要,偏来这风月场中寻乐。”

李清照摇摇头:“帝王家的事,说不清。只是这李师师,倒是个有风骨的女子。”

第二章御街画舫的词墨风流

崇宁二年的春日,汴梁御街旁的汴河上画舫穿梭。赵佶以赏花为名,在最大的“烟雨楼”画舫设宴,特意召了李师师和几位文人墨客作陪。

画舫内布置雅致,紫檀木桌上摆着文房四宝,窗外两岸桃花盛开,落英缤纷。赵佶穿着常服,正和黄庭坚、秦观等人谈论书法,李师师坐在一旁抚琴,琴声与流水声相映成趣。

“李学士,”赵佶指着墙上的空白卷轴,“今日春光明媚,不如你我各填一首词,让师师姑娘评评高下?”

黄庭坚拱手笑道:“陛下的瘦金体天下闻名,臣不敢班门弄斧。”

“哎,今日不论君臣,只论文采。”赵佶拿起笔,“就以这汴河春色为题,填《鹧鸪天》如何?”

众人纷纷赞同。赵佶提笔蘸墨,在卷轴上写下“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他的瘦金体锋芒毕露,与词中的怀古之情相得益彰。黄庭坚紧随其后,写下“夹岸桃花蘸水开,小船撑出柳荫来”,笔法浑厚大气。

轮到李师师时,她没有动笔,只是拿起琵琶唱道:“桃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即兴创作的诗句配上悠扬歌声,赢得满堂喝彩。

赵佶击掌赞叹:“好一个‘不知云与我俱东’!师师姑娘不仅会唱词,自己也是好词手。来人,赐笔墨!”

侍卫奉上笔墨,李师师走到卷轴前,提笔写下自己的诗句。她的字迹娟秀灵动,与赵佶的瘦金体、黄庭坚的行书相映成趣,竟成了一幅绝妙的合璧之作。

画舫行至虹桥时,岸边传来喧哗。原来是秦观的词被歌女传唱,百姓们围着听歌,挤得水泄不通。赵佶推开窗户,听见歌女唱着“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不禁笑道:“少游的词,果然传遍天下了。”

秦观拱手道:“全靠陛下圣明,才让我等文人有施展之地。”他看向李师师,“不过比起师师姑娘的即兴之作,在下的词倒是显得刻意了。”

李师师脸颊微红,低头拨弄琴弦。赵佶看着她娇羞的模样,心里泛起异样的情愫。他拿起刚写好的词稿,递给李师师:“这是朕新填的《燕山亭》,还没给别人看过,姑娘替朕看看?”

词稿上写着“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着燕脂匀注”,字里行间满是爱慕之意。李师师看完,提笔在末尾添了一句“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既回应了词中的情意,又保持着恰当的距离。

夕阳西下,画舫靠岸。赵佶邀请李师师:“明日朕在宫中设宴,演奏新制的《大晟乐》,姑娘可愿来一听?”

李师师婉拒:“陛下宫中自有仙乐,奴家蒲柳之姿,不敢叨扰。若陛下想听曲,樊楼的月亮,比宫中更亮些。”

赵佶没有强求,目送她登上岸边的马车。马车驶过虹桥时,李师师掀开帘布回望,只见画舫上的帝王还站在船头,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

第三章樊楼密室的情愫暗涌

宣和二年的冬夜,樊楼被大雪覆盖,银装素裹。赵佶顶着风雪来到樊楼,李师师早已在顶楼密室备好酒菜,炭火盆烧得正旺,驱散了室外的严寒。

密室布置得雅致清幽,墙上挂着赵佶赏赐的字画,桌上摆着李师师亲手做的几样小菜。赵佶脱下沾雪的披风,接过李师师递来的热茶:“还是你这里暖和,宫里虽大,却冷清得很。”

“陛下是九五之尊,自然有许多身不由己。”李师师为他斟酒,“奴家这里虽简陋,却能让陛下暂时忘却烦忧。”

赵佶喝着酒,看着李师师忙碌的身影。她今日穿了件湖蓝色的锦裙,领口袖口绣着暗纹,比起初见时的素净,多了几分妩媚。“最近朝堂事多,金人在边境蠢蠢欲动,蔡京他们却只知搜刮民财,朕心里闷得慌。”

“陛下是天子,要以国事为重。”李师师放下酒壶,“奴家虽不懂朝政,却知道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安稳。”她拿起琵琶,“臣妾为陛下弹首《平沙落雁》吧,愿边境安宁,国泰民安。”

琴声悠扬,赵佶听得入神。他想起第一次在樊楼听她唱歌的情景,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十年。这十年里,他成了她的常客,她也从青涩少女长成了风情万种的女子,两人之间早已超越了普通的君臣或恩客关系。

一曲弹罢,赵佶握住她的手。她的指尖因常年抚琴有些粗糙,却带着温暖的触感。“师师,朕想封你为妃,带你入宫。”

李师师抽回手,低头看着炭火盆:“陛下,奴家在宫外自由自在惯了,入宫怕是会不适应。再说,樊楼需要奴家,那些听曲的文人墨客,也需要一个能懂他们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