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2章 帘后明月:曹皇后的垂帘兴国路(第2页)
韩琦拿到旨意时,正在和富弼议事。富弼看着旨意上的字迹,感叹道:“皇后娘娘不仅懂朝政,更懂民生啊。这些细账,我们当大臣的都未必清楚。”
韩琦点点头:“她把仁宗皇帝的民生账本续下去了。有她在,大宋的根基错不了。”
坤宁宫的灯下,曹氏正在核对新送来的民生账本。上面记录着各地的粮价、菜价、工钱,她在每个数字旁都做了批注,哪里粮价高了,哪里工钱低了,一目了然。宫女进来禀报:“娘娘,陛下醒了,说想见您。”
曹氏放下笔,走到铜镜前整理了一下衣衫。镜中的女子鬓角已有了几丝白发,但眼神依旧清澈。
她拿起案上的民生账本:“把这个带上,陛下该知道百姓的日子过得怎么样了。”
第四章 归政时的帘卷清风
治平四年的夏天,英宗皇帝的身体渐渐好转。紫宸殿的朝会上,他坐在龙椅上,声音虽还有些虚弱,却已能清晰地处理朝政。曹氏的帘子依旧挂在东暖阁,但已经很少再开口,大多时候只是静静听着。
“陛下康复,实乃大宋之福。”韩琦出列奏道,“如今朝政稳定,臣请皇后娘娘归政。”
英宗看向东暖阁的帘子,轻声说:“皇后辅政两年,劳苦功高,再等些时日吧。”
帘子后传来曹氏的声音:“陛下,韩相公说得对。臣妇本就不该干政,如今陛下康复,臣妇请求归政。”
大臣们纷纷附和,王畴也出列道:“娘娘归政,可保大宋长治久安,臣请陛下准奏。”
英宗沉吟片刻,点头道:“好吧。三日后举行归政大典,大赦天下。”
消息传到坤宁宫,宫女们都很高兴,忙着收拾东西。曹氏却在整理这两年的奏折,将民生、边防、赈灾等重要奏折分类归档,每一本都写了简明的提要。
“娘娘,您真的要归政吗?”贴身宫女忍不住问,“现在朝堂上还有人惦记着您的位置,您若归政,怕是……”
“我本就不该在那个位置上。”曹氏将一本关于农田水利的奏折放进箱中,“当年垂帘,是因为陛下病重,国无君主。如今陛下康复,我自然要退回后宫。”她指着箱中的奏折,“这些留给陛下,让他知道这两年的朝政细节,也让他记得,百姓的日子比什么都重要。”
归政大典那天,汴梁城张灯结彩。曹氏穿着皇后的朝服,从东暖阁走出,亲手将代表权力的玉玺交给英宗。她的动作从容优雅,没有丝毫留恋。
英宗握着玉玺,看着眼前的皇后,眼眶有些发红:“皇后这两年辛苦了。”
曹氏躬身行礼:“臣妇分内之事。”她转身面向大臣们,声音清亮,“以后朝政有陛下和诸位相公打理,臣妇只在后宫养蚕缫丝,教导太子。愿大宋国泰民安,百姓安康。”
大臣们纷纷跪倒行礼,山呼万岁。韩琦看着这位主动归政的皇后,心里充满敬佩。富弼更是感叹:“古往今来,能做到权倾朝野却主动归政的,皇后娘娘是第一个。”
退朝后,曹氏回到坤宁宫,换下朝服,穿上素色的襦裙。她走到后院的蚕室,里面养着几筐蚕宝宝,桑叶新鲜翠绿。宫女们正在忙碌,见她进来,纷纷行礼。
“今年的蚕丝收成不错。”曹氏拿起一片桑叶,轻轻放在蚕筐里,“等蚕结了茧,织成布,给边关的士兵做棉衣。”
宫女笑着说:“娘娘刚归政就想着士兵,难怪陛下和大臣们都敬重您。”
曹氏笑了笑,没有说话。她望着窗外的天空,湛蓝如洗。两年的垂帘听政,像一场漫长的梦,如今梦醒了,她终于可以回到自己喜欢的生活。
几日后,英宗下旨,赏赐曹氏黄金千两,良田百亩。曹氏却把黄金换成粮食,赈济了京郊的灾民;把良田捐给了兴办的书院,让贫困子弟有书可读。
韩琦听说后,对富弼说:“皇后娘娘不仅不争权,还把赏赐都给了百姓,这份胸襟,我辈不如啊。”
富弼点头:“有这样的皇后,是大宋的福气。以后就算有什么风波,有她在后宫坐镇,陛下也能安心理政。”
坤宁宫的灯下,曹氏又拿起了绣绷,上面的平安符已经绣好,凤凰栩栩如生。
她将平安符放在盒子里,准备送给即将过生日的太子。
窗外的月光照进来,落在她安静的侧脸上,像蒙上了一层温柔的纱。
第五章 千古帘后的无字碑
元丰八年,宋神宗驾崩,年幼的哲宗继位。太皇太后高氏想要垂帘听政,却遭到大臣们的反对。
“先帝在位时,曾说要学英宗朝的例子。”韩琦的儿子韩忠彦出列奏道,“当年曹皇后垂帘,不揽权、不任亲、不贪财,归政后潜心后宫,堪称典范。若太皇太后能学曹皇后,臣等便支持垂帘。”
高氏看着大臣们期待的目光,想起那位早已归隐后宫的曹皇后,点头道:“我会像曹皇后那样,只辅政,不专权,等哲宗成年便归政。”
此时的曹氏已经年近七十,住在深宫的养老宫里。她听说高氏垂帘,只是让宫女取来当年的奏折副本,让人送去给高氏。
高氏看着奏折上密密麻麻的批注,尤其是关于民生和边防的细致记录,心里深受触动。她对身边的人说:“曹皇后的心思都在朝政和百姓身上,难怪能得到所有人的敬重。”
元佑三年的冬天,曹氏病重。哲宗和高氏亲自来看她,养老宫里陈设简单,只有几件旧家具和满架的书。曹氏躺在病床上,拉着哲宗的手:“陛下要记得,百姓是根本,朝政要清明,大臣要重用忠良,别学那些争权夺利的事。”
哲宗含泪点头:“孙儿记住了。”
高氏看着这位一生简朴的皇后,忍不住问:“娘娘当年垂帘,有那么多机会可以掌权,为何还要归政?”
曹氏笑了笑,指着窗外的梅花:“权力就像这梅花,开得再盛也会谢。能在该开的时候开,该谢的时候谢,才是最好的。我这一生,能辅佐两位君主,看着大宋安稳,就够了。”
几天后,曹氏去世。消息传出,汴梁城的百姓自发地披麻戴孝,街头巷尾都是哭声。当年受过她恩惠的京东路百姓,甚至有人千里迢迢赶来京城吊唁,捧着家乡的新米摆在宫门外,哭着说:“曹娘娘,您尝尝我们的新米,您当年免了我们的税,我们才有今天啊!”
朝堂上,大臣们争论着给她的谥号。有人说该用“昭”,有人说该用“明”,韩忠彦却坚持用“慈圣光献”:“娘娘一生慈爱百姓,光明磊落,辅佐君主,献上忠诚,这四字最配她。”
高氏拍板定案:“就用‘慈圣光献’,再为她立一块碑,刻上她的功绩,让后世铭记。”
可碑石运到太庙时,高氏看着空白的碑面,却迟迟没有下旨刻字。她想起曹氏生前的嘱咐:“我没什么功绩,不过是做了分内之事,别立碑刻字,劳民伤财。”最终,这块碑成了无字碑,立在太庙旁,像一位沉默的守护者。
元佑八年,高氏归政给成年的哲宗。归政大典上,哲宗看着垂帘听政的帘子被缓缓收起,想起曹皇后的无字碑,对大臣们说:“太皇太后和曹皇后一样,都是大宋的功臣。她们垂帘不是为了权力,是为了守护江山。”
时光荏苒,到了南宋绍兴年间,临安城的百姓还在传颂曹皇后的故事。说书先生在茶馆里讲她宫变夜持钗平叛,讲她帘后细查民生账,讲她主动归政不恋权,听得茶客们热泪盈眶。
“要说这垂帘听政的太后皇后,”说书先生拍着醒木,“大多要么贪权乱政,要么被权臣操控,唯独这曹皇后,手握大权却心有百姓,权倾朝野却主动让位,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台下有老者叹息:“当年我在京东路种地,亲眼见官差把追缴的税银还给百姓,那告示上盖着皇后的印玺,红得像火,暖得像春阳啊!”
太庙旁的无字碑前,常有百姓前来祭拜。有人献上梅花,有人摆上米糕,还有赶考的书生对着石碑行礼,祈求能遇到像曹皇后这样公正的明君。石碑在风雨中矗立,虽无一字,却比任何文字都更有力量。
明朝的史官修宋史时,特意在《曹皇后传》里写下:“后性慈俭,重稼穑,常于帘下阅民生账,务使百姓无苛税之苦。及归政,宫室简朴,无异寻常人家。”寥寥数语,却道尽了这位传奇皇后的一生。
如今,当人们走进开封的宋都遗址,看着复原的紫宸殿东暖阁,仿佛还能看见那道垂落的帘子,帘后坐着一位身着凤袍的女子,正低头批阅奏折,笔尖划过纸面,写下的不是权力的欲望,而是百姓的冷暖、江山的安宁。
那道帘子早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但曹皇后留下的“垂帘不贪权,执政重民生”的故事,却像一轮明月,永远照在华夏的史册上,提醒着后世所有掌权者:权力的真谛,从来不是占有,而是守护。